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2-09
□智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都出自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西周時期,寫詩、誦詩、采詩蔚然成風,《文心雕龍·樂府》中提到:“匹夫庶婦,謳吟土風,詩官采言,樂盲被律,志感絲篁,氣變金石。”洛陽周公廟博物館周公文化研究學者張靈威介紹,《詩經》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的300多首詩歌,它并非一人所作,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不乏周公的貢獻。
《呂氏春秋·孟夏紀》中提到:“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蕩人之邪,存人之正性。”意思是說,禮制可以更好地管理國家,安定社會,有利于不同等級的人在社會上的和諧共處;音樂用來移風易俗,消除人們的邪念,助長人的高尚情操。張靈威認為,從這里不難看出,禮樂制度對治理社會的重要意義。周公在攝政期間,派人到各諸侯國采集民間歌謠,鼓勵官員和有文化的人創作詩歌,隨著禮樂制度的推行,殷商時的占卜之風在西周時逐漸被淡化,人們從念咒語變為詠詩。直到今天,我國仍然稱“詩”為“詩歌”,就是因為西周時期的詩是用來配樂歌唱的。
《詩經》正是禮樂制度下的產物。張靈威介紹,它本來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后來成為儒家經典就被稱為《詩經》,其產生地域覆蓋方圓幾千里,作者分布在社會各個階層。其中,除了周王朝樂官創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流傳于民間的歌謠。(《洛陽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