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鉤沉>

冰雪運動與北京的不解之緣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2-07

古人冰嬉 (資料圖)


□李志成

銀裝素裹,北國風光。奧運健兒將在北京冬奧會冰雪場館一展身手;回望數百年前,冰雪運動早就與北京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今天起,我們帶您穿梭古今,通過領略中國傳統體育、游嬉、詩詞、戲曲、繪畫、音樂、郵票、建筑等與冰雪形成的水乳交融般聯系,共同感悟冰雪文化的無限魅力。

冰嬉,又稱冰戲,是我國傳統冰雪體育活動的總稱。每逢冬季結冰時節,冰嬉就成為北方廣大地區重要的休閑娛樂方式。《宋史·禮志》有皇帝在后苑“觀花,作冰嬉”的記錄。明朝時,冰嬉開始被列為宮廷體育活動。清代冰嬉十分興盛,在順治年間形成了冰嬉檢閱大典制度。乾隆皇帝在《冰嬉賦序》中稱這項運動為“國俗”。清代皇帝對此事大多十分重視,每年從開始選拔隊員到皇帝檢閱前后,京城上下熱議紛紛,現存很多歷史文獻資料都有記載。

除在皇家林苑上演之外,冰嬉在北京平民中也十分流行。李季芳《北京明清時期的冰嬉》一文考證:“其項目之全,花樣之多,規模之大,幾乎可以與近代國際通行的冰上運動媲美。”至民國時期,中西方冰雪運動文化融合,推動了北京地區冰嬉運動走向興盛。

“風和日暖時端坐,疑是琉璃世界行。”冰床是明清和民國初期京師民眾流行的冰嬉運動。冰床也稱拖床、凌床、冰槎、冰船,是一種狀如雪橇的冰上滑行工具,用竿子撐或人畜力推拉前進,在冬季民間休閑娛樂活動中占有重要一席,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據《酌中志》記載,明萬歷年間,京師貧民于皇城內外結冰的河道水塘拉拖床以糊口,“遇雪滿林皋,坐拖床者艷素相見,交拉如織,亦有豪興乘醉而頻頻往返者。”不僅皇城周圍,其他如積水潭等地也有冰床。

民國初年,隨著皇家禁苑河道和湖泊的紛紛開放,京城冰床行業盛極一時。《消寒話冰床》一文回憶:“民初,常有些個人們,攜帶兒童,以乘坐冰床為戲,從銀錠橋起直可以坐到德勝門內曉市東端,路也有二三里遠,兩岸寬闊,很像個鄉村的樣子,那時心里爽適極了,真有置身圖畫中之感。”《從溜冰說到坐冰床》一文中,作者提及自己在雪天乘坐冰床的經歷,感嘆道:“真是一件賞心悅事,眼見城外一切都是白的,在冰上遠望看西直門的城樓,在雪中的那一片模糊的景色,真是美到極點,大可玩賞。”

20世紀20年代,隨著人力車、電車、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廣,冰床在交通系統中式微,逐漸演變成游覽休閑的工具。據1935年3月25日《申報》所刊《什剎海》一文介紹,嚴寒時期,“壯漢們,拉下他們的冰船來(所謂冰船,原不過是下面嵌著二條鐵條的大桌子而已),在這上面來回裝運著客人。買不起一雙溜冰鞋的人家,如也欲嘗嘗冰上溜走的滋味時,花個四五枚銅元,來坐一回冰船,那也就算嘗到了。”

溜冰又稱走冰、滑擦、跑冰、滑冰等,是傳統北京民眾最為喜愛的冰嬉運動。清代關于民眾跑冰的記錄較多,《帝京歲時紀勝》曾述及“都人于各城外護城河上,群聚滑擦”的場景。《偶齋詩草》也用“閑人游手姿戲謔,年年結隊戲郊埛”的詩句來描述京郊民眾溜冰的盛況。民國時期隨著西式冰雪運動的傳入,傳統溜冰在中西融合中發展興盛。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冬季的北京城,大中小溜冰場廣布,既有人造冰場,也有北海、燕京大學未名湖、什剎海、積水潭等天然冰場,當時京師影響較大的《大公報》《益世報》等經常可見刊登售賣冰鞋、舉辦溜冰大會的廣告。

關于溜冰到底是摩登的西式運動還是傳統國粹冰嬉,民國時期北京冰上運動界曾有爭議。當時民眾穿的冰鞋中西兼有,但北海等高檔溜冰場主要采用西式,因此很多人認為溜冰起源于西方,而對中國傳統溜冰很少了解。1942年文實權發表了《滑冰為我國固有:昔慈禧太后曾命辦大規模冰嬉》一文,介紹自己在1926年穿傳統中式冰鞋表演的情形:“登著我四十年前所著的中國式冰鞋,入場滑冰的中外人,看著十分驚異,又看著我演練了幾種中國式花樣,更是納悶,大家既以為奇。”文實權為清末民國時期的冰嬉高手,自幼便習滑冰,12歲時曾在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駕前恭備冰嬉之差,他所表演的花樣滑冰技術就是慈禧太后觀看的冰嬉。

冰嬉既是傳統休閑民俗,也是北京民眾冬季重要的體育活動。在20世紀至今中西冰雪文化的深入融合中,這一“國俗”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歷史發展呈現出不同的時代印記。(《北京日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