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鉤沉>

年夜飯:舌尖上的年文化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1-30

□彭薇

對中國人來說,年夜飯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僅象征著團圓和親情,從古至今更是一種獨有的文化傳承。吃年夜飯的傳統從何而來?古人除夕的餐桌上都吃些啥?現代人的年夜飯又有哪些講究?年夜飯折射出中國人的哪些生活變遷?

“別歲飯”辭舊迎新

年夜飯又叫年羹飯、合家歡、分歲筵、團年飯等,它大概是中國人全年吃得最長的一頓飯,也是國人最看重的家庭宴會。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仲富蘭說,最早時,年夜飯稱為“別歲飯”,意在告別舊歲,迎來新年。可以說,除夕的年夜飯既是一年辛苦忙碌、辭別舊歲的重要時刻,又飽含除舊布新、祈望來年的特殊意義。

關于年夜飯,目前能夠搜尋到的最早出處來自晉代周處的《風土記》的記載,其中提及“酒食相邀,謂之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周處是江蘇宜興人,他的著述里存留“別歲飯”的記錄,而別歲(即吃年夜飯)、守歲、分歲(壓歲錢)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而“年夜飯”這個詞,據考證,最早出現在清代嘉慶和道光年間顧祿的《清嘉錄》中:“除夕夜,家家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利話,名曰‘年夜飯’,俗稱‘合家歡’。”

在古代,辭舊迎新時飲屠蘇酒是一大民俗。屠蘇酒具有防病避疫的作用,相傳是漢代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后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孫思邈每年臘月分送眾鄰鄉親一包藥,并囑咐眾人以藥泡酒,他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之一。古代不少詩人的詩歌中也都提到了飲屠蘇酒這一民俗。比如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代陸游《除夜雪》:“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宋代蘇轍《除日》:“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

古人年夜飯吃什么

年夜飯體現了三個重要的文化元素:團圓、喜慶和祝愿。從古至今,年夜飯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主食和時令餐食。

先秦時期,中國人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五谷”中的粟、黍、稷,也就是現在的小米和黃米。先秦人的年夜飯中都有“麥飯”,也就是直接煮熟的小米飯等,主食只有“粗糧”。到了兩漢時期,隨著谷物等的出現,以及制粉技術的推廣,年夜飯里出現了饅頭、餅、面條等食品。

如今,餃子和湯圓是中國南、北方過年必吃的食物,它們都代表了美好寓意。餃子在唐代已出現雛形,宋代人稱為“角子”,在元代被叫作“扁食”。因為餃子形狀如元寶,也被賦予“招財進寶”的含義。過年期間,中國人還會將銅錢、糖果等包在餃子餡里,象征吉祥如意。

湯圓起源略晚,前身是北宋上元節(元宵節)所吃的“圓子鼓豉”。據記載,明代所謂的“吃元宵”,制作方法是“用糯米細面,內以核桃、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這已和今天的湯圓沒什么區別。湯圓也因其形,被賦予“團團圓圓”的寓意。

在古代過年,年夜飯中的野味極為豐富,其中鹿肉最常見,鹿尾、鹿舌都是古人有名的下酒菜。古人的年夜飯中也有雞肉、羊肉等,以及魚類。不過,在唐代,由于皇帝的姓氏“李”和“鯉”同音,所以在唐代是禁止吃鯉魚的。古人比較愛吃膾制的魚,也就是生魚片,在唐宋時期頗為盛行。唐代人總結出“膾莫先于鯽魚,鳊、魴、鯛、鱸次之”的經驗。

在古代的冬季,吃新鮮蔬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保證冬季和過年期間的蔬菜供應,老百姓都需提前腌制,年夜飯也只能吃腌制的咸菜。不過,唐代已利用溫泉產生的地熱栽培反季節蔬菜,供皇室享用。而宋代以后,由于溫室栽培技術進一步發展,許多人家的年夜飯中出現了“綠色”。宋代人的年夜飯中有一道“春盤”,即用蘿卜和生菜等制作,綠白分明,再插上紙花和綢花,更添喜慶氣氛。到了正月初一早晨,春盤還可用來“饋歲”,即在親朋好友間饋送。

精神追求從未改變

對中國老百姓來說,數十年來,透過一桌“年夜飯”的變遷,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生活狀況的巨大改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期間,是憑票供應的時代。為了一頓年夜飯,不少人家需要攢半年的肉票。不少“50后”“60后”回憶當年過年的場景:由于物資不如現在豐富,平時家庭開銷不肯多用一滴油、一粒米。過年時手松了不少,一下子大方起來,年夜飯有炸丸子、紅燒魚、紅燒肉,還有香噴噴的大米飯。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年夜飯的餐桌悄然發生改變。蔬菜、瓜果、蛋、禽、肉類等市場品種漸漸豐富,人們不再追求過年過節中的“大吃大喝”。糖果、罐頭等副食品風靡年夜飯餐桌,鮑魚、海參等也出現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進入21世紀,一部分家庭的年夜飯不再局限在家中,而是選擇外出就餐。在飯店吃團圓飯,成為除夕夜的新時尚。如今,半成品年夜飯也深受不少家庭喜愛。隨著社會發展變遷,中國人的年夜飯越來越豐富,形式越來越多樣,但年夜飯背后折射的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等精神追求從未改變。 (《解放日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