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12-21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芮城縣委、縣政府在陌南鎮梧桐小區舉辦了“慶脫貧話豐收”扶貧產品促銷會活動。本次活動設消費扶貧產品展區和特色小吃街兩大區域。消費扶貧產品展區展示了16家企業80余種優質扶貧農產品和名優土特產品;特色小吃街設40個攤位,均為全縣知名小吃。3天時間共有5萬余人次到梧桐小區參與這項活動。活動期間,13個展區共銷售67萬余元,小吃街銷售53萬余元,簽約各類訂單205萬元。這次活動盡管時間短,但群眾認可度高,社會反響好,可以說“慶脫貧話豐收”扶貧產品促銷會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慶脫貧話豐收”扶貧產品促銷會,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優質農副產品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中的重要地位。優質農副產品生產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抓手,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然而,我們在發展優質農副產品方面面臨突出問題:一是農副產品產量大,但優質產品少。以陌南鎮為例,全鎮農副產品主要為糧食作物和水果,其中小麥玉米種植面積5萬余畝,蘋果桃種植面積3萬余畝,產量達到了5萬余噸和10萬余噸。面皮加工廠是陌南發展的產業之一,但面皮加工車間所需面粉全是五得利面粉,本地小麥品質達不到面皮加工企業要求。二是農產品的產能和加工能力失衡。全鎮糧食產量10萬余噸,有規模的糧食收購合作社3家,面粉加工企業1家,有糧食加工能力的企業數量明顯不足;蘋果果庫企業4家,蘋果加工企業1家。而全鎮沒有桃加工企業,造成每年桃盛果期間商品桃價格低迷,大量的殘次桃被傾倒,造成嚴重浪費。三是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不健全。農副產品從田間生產到收購點,整個過程技術部門監督和指導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多是農民憑經驗或者由農資銷售人員推薦,銷售時農殘檢測缺少有效監管。四是農業生產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農業生產者經營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大多沒有商標,缺乏創建品牌的長遠規劃,對提高品牌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長遠規劃。為此,筆者認為要提高農副產品質量和效益,必須從以下4個方面努力:
一、要在農副產品深加工中延長產業鏈條。本次展會上“芮師傅”芝麻糖、“天之潤”棗業、香椿水餃展區前人來人往,產品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購買者較多,而一些低端產品企業在活動第二天就撤展,這足以證明優質農副產品是市場最緊俏的,也是群眾最為喜歡的。因而,要加大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招商引資力度,在政策上給予支持,鼓勵涉農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建設“基地+加工+銷售”一條龍式的發展模式。要發揮現有農業龍頭企業作用,引導龍頭企業產品從初級階段或半成品加工向農產品深加工業轉變,增加農副產品附加值。要鼓勵引導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主動挖掘消費群體需求,開發更多的特色農副產品食品,滿足市場上不同消費群體要求,為農產品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二、要建立農產品安全生產監管體系。要突出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農產品認證體系,加大農業標準化推廣力度,重點抓好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提高標準化生產覆蓋率。要充分發揮鄉鎮農科站技術人員和專業合作社作用,定期到村到戶開展技術培訓,教會農民科學化、精細化種田技術,為他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技術指導與服務,推進智慧農業建設。要加強農資市場管理,建立農資銷售備案制度,實行農資銷售實名登記。要加大農副產品農殘抽檢力度,確保生產優質農副產品。要以市場為導向,構建農副產品儲備到加工再到倉儲物流安全體系建設。
三、要加快優質農副產品品牌認證步伐。“品牌就是競爭力、品牌就是生命力,有品牌才有市場,有市場才有效益”。要根據自然、土壤、氣候特點,依托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做優做大特色農副產品品牌。要將地方特色文化內涵融入到優質農產品品牌文化建設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文化。要強化組織領導,加強對全縣48家扶貧企業200余類產品的認證,協調解決企業在商標注冊、品牌認證方面的問題,加快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認證工作。
四、要多措并舉加大優質農副產品銷售力度。電商平臺銷售優質農副產品已經成為“互聯網+”新業態,要建立“產業+農戶+合作社+平臺+網銷+市場”的體系化運作機制,讓電商平臺成為群眾增收的新路徑。要主動出擊,積極對接京東、天貓、拼多多等網絡平臺,爭取優質農副產品早日進駐有影響力的網絡平臺。要優選芮城優質農副產品,加大宣傳力度,提升產品市場知名度,增加銷售量。要借力促銷會活動,建設優質農副產品展區、特色小吃街,促進人員流動,為優質農副產品銷售增加渠道。
總之,要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生產優質農副產品是第一位,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要求,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加快優質農副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設和品牌建設,促進優質農副產品多渠道多方式銷售,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作出積極貢獻。(劉 釗 作者系芮城縣陌南鎮鎮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