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12-21
■記者 范 娜
農民長期在外務工,想把家里的耕地流轉出去,在哪里才能合法、公平、放心地交易?
農村集體資源沉睡多年,如何才能喚醒這些資源,把它們變成資產,實現農村資產資源的資本化運營?
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如何依托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高效運轉、發展壯大?
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化和農村勞動力的持續轉移,現有的農村資產資源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已不適應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如何通過市場化手段激活各類發展要素,引導社會資本和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如何進一步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運城市農村經濟事務中心以確保“有序推進、依法依規、群眾滿意、責任落實、統籌兼顧”為原則,扎實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制定出臺了符合實際交易需求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則,不斷完善和加強制度建設和政策引導,全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逐漸成熟,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成效初顯。

全市農經工作者在鹽湖區龍居鎮觀摩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工作。 記者 范娜 攝
搭建平臺 規范運作
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中,鹽湖區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作為全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的典型之一,經常有全國各地的同行前來參觀考察。
2013年10月,鹽湖區在全省率先掛牌成立了鹽湖區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積極開展以農村土地經營權為主的農村各類產權流轉交易,通過科學確權、規范交易、嚴格見證等一體化服務,實現農村資產資源的資本化運營,使沉睡資源變成活資產,為農民實現以土地經營權為主的財產性收入提供了交易空間,為集體產權合理流動提供了實現價值的公開平臺。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搭建平臺,規范運作,構建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新體系,推動農村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鹽湖區農經中心主任何文龍介紹,鹽湖區政府投入資金,依法建立了鹽湖區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農交中心),屬于國有獨資企業。
農交中心設立在鹽湖區政務服務大廳,該中心設置了3個服務窗口和農村產權交易網站用于開展日常業務工作。同時,在該區20個鄉(鎮、辦)設立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服務窗口,在233個村設立了相應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網點。
目前,鹽湖區已建起了區鄉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為交易雙方提供了多層次服務。
截至今年11月底,鹽湖區共完成農村各類產權交易項目4263宗,交易金額5.79億元。其中,產權交易類2568宗,交易金額1.4億元;農村工程建設項目招標1428宗,交易金額4億元;其他類267宗,交易金額0.39億元。
此外,鹽湖區還通過整合窗口,優化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功能;出臺政策,支持農村產權交易健康發展;創建新模式,嚴格規范農村產權交易運營;拓展新業務,發揮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作用等措施,強化了政府的服務功能,發揮了市場決定性作用,促使產權交易實現了規范化運作,減少了矛盾糾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同時也使社會資本、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實現了再分配,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加快建設規范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有利于引導各類農村產權公開公正有序地流轉交易,促進農村資源要素有效配置和利用。
我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建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建立縣(市、區)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大廳13個,成立鄉(鎮、辦)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149個、設立村級信息收集點2172個,基本實現了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在全市范圍全覆蓋,具備了加快產權流轉交易的基礎條件。
以“人”為本 加強培訓
頂層設計到位后,“人”成為最關鍵因素。
芮城縣在建好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平臺、高位謀劃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夯實農經隊伍。
2016年,芮城縣以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契機,構建了縣鄉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秉持“引導、規范、標準、務實、便民、高效”的工作理念,以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前提,以保障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為核心,以規范流轉交易行為和完善服務功能為重點,有效帶動了農村土地流轉,推動了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推進了農村產權和生產要素有序交易,提升了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價值,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村民致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壯大的多贏。
“機構改革后,基層鄉鎮農經部門承擔著落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任務、落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依法規范農村資源要素管理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和黨委政府交辦的其他職責任務。但基層農經力量普遍薄弱是不爭的事實,工作經常顧此失彼,被動應付,更談不上在工作中開拓創新,有效作為。因此,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立之初,芮城縣委、縣政府就高度重視鄉鎮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和隊伍建設。”芮城縣農經中心主任魏國艷說。
芮城縣委每年都會通過高學歷人才引進計劃和公開招錄的方式,為縣鄉兩級補充財會專業的大專院校畢業生。近5年,縣、鄉共招錄財會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28人,其中研究生學歷4人,極大地提高了農經隊伍的整體素質。
“為充實基層農經工作隊伍,并做好農村經濟工作,我們想盡了一切辦法。”魏國艷介紹,在2019年鄉鎮機構改革中,各鄉鎮農經機構得以保留并單獨設置掛牌,芮城縣把原鄉鎮財政所人員全部劃轉到農經站基層,農經隊伍得到了極大的充實。
對于鄉鎮農村經營管理工作人員,芮城縣農經中心建立了“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機制和注重工作績效的晉升激勵制度,增強其守基層、愛崗位、樂奉獻的信念和責任感,建立以注重實績為導向的晉升激勵制度。
近兩年,各鄉鎮先后有5名農經人員得到提拔和重用,充分調動了大家從事農村經營管理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同時,芮城縣注重對鄉鎮農經人員、村組主干及財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每年雷打不動,切實提高了基層農經管理體系服務農村、服務農業、服務農民的能力,為做好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提供了堅強的人力保障,促進農村各類產權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真正釋放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紅利。
而在全市,更是組織召開了縣鄉村三級相關人員參加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培訓班”。
目前,已培訓“兩委”干部、村會計等人員2000余人次,縣(市、區)之間交流學習90余次,受理各地電話咨詢4000余人次,出動宣傳車170余次,向農戶發放宣傳資料5萬余份,懸掛橫幅50余條,在社會各界較好地普及了農村產權交易的相關知識,吸引了更多的農民群眾和經營主體自覺入場流轉交易。
完善體系 提升服務
臨猗縣作為全市唯一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縣,其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有效激活了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增強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
臨猗縣農經中心主任暢麗娟表示,臨猗縣根據國務院、省、市文件精神要求,圍繞實現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結合臨猗縣實際情況,出臺了《關于成立臨猗縣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監督管理委員會的通知》《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中,臨猗縣為交易主體(主要為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涉農企業和其他投資者)提供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服務內容由原來的單一行政管理服務轉變為現在的全方位服務,服務方式由原來的被動服務轉變為現在的主動服務。
同時,臨猗縣農經中心還組織縣、鄉相關負責同志到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進行學習觀摩,并多次到鹽湖產權交易中心學習交流討論,學習同行的先進經驗和理念。通過學習,大家開闊了視野,明確了方向,厘清了思路,弄懂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為臨猗縣建設高標準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
“今年,臨猗縣的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我們升級改造建立了200平方米的高標準產權交易中心,設有交易大廳、競標室、評標室、洽談室、檔案室等功能區,配備了電腦、LED顯示屏、投影儀等辦公設施,為產權交易市場的運行提供了基本保障。”暢麗娟高興地說。
下一步,臨猗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將加快制度建設、完善制度體系;規范交易程序、嚴格組織交易;提升服務水平、提高服務效能;健全產權體系、暢通網絡系統;引入中介機構、實行誠信評價;加強市場監督、實行嚴格考核。
暢麗娟介紹說,臨猗縣將積極探索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激發農村潛能,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還充分利用行政資源和全國試點的優越條件,積極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登記等新業務,提供免費交易配套服務,不斷提高農民和投資者進場交易的積極性。”市農經中心主任薛璇表示,產權流轉交易是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環節。建立健全縣鄉兩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意義重大、使命光榮,市農經中心要不斷推動我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取得新的成效,為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打造現代農業強市作出應有的貢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