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謝振中時間:2020-09-17

萬榮黃河灘涂稻田豐收場景 田 敏 攝 (資料圖片)
俗諺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細細推敲,這里可能忽略了一個中間環節,就是一方水土首先養成了一方莊稼、一方作物。沒有“這一口”,所謂的養人,就成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古代還有一種說法,叫“南橘北枳”,也是說明氣候、水土對于作物的影響作用。因為這些常識,我們可能很容易將一些傳統作物的種植區域在頭腦里固化起來。比如說水稻,我們就會自然地認為它生于南方、長于江南,也自然地把“飯稻羹魚”的生活當成是楚越、巴蜀之地的專有習俗?,F在科學技術發達了,北方地區甚至東北地區歷史上所謂的邊遠苦寒之地也普遍種植水稻。但如果有人告訴你說水稻在北方自古就有,你肯定會覺得不可思議。
但如果檢索史料,其實就會發現,水稻在北方、特別是黃河流域的種植不僅歷來就有,而且歷史還相當久遠。
就拿《詩經》來說,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可以認為是間接反映西周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的,里面就有大量介紹北方地區種植水稻的內容。如《小雅·魚藻之什·白華》中說:“彪池北流,浸彼稻田?!北氤氐姆轿?,在今天西安市西的豐、鎬之間。《詩經·唐風·鴇羽》又說:“王事靡盛,不能藝稻粱?!薄疤骑L”即唐國民歌,而當時的唐國,在今天山西翼城縣附近?!遏旐灐瀸m》也有“有稷有黍,有稻有秬”的話,反映的正是魯國泗水、沂水流域種植水稻的情況。渭河流域、汾河流域乃至山東地區都有種植水稻的記述,足以證明當時北方地區水稻栽培范圍之大。
到了戰國及秦漢時期,北方水稻的種植仍然很普遍。如《漢書·溝洫志》引用了戰國一首民歌:“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舄鹵兮生稻粱?!边@里的“史公”,就是在戰國時期擔任過魏國鄴令的史起,足以說明戰國時期的鄴城,即今天河北的臨漳縣一帶是種過水稻的?!妒酚洝ず忧芬灿涊d,戰國末期秦國的鄭國渠修建完成后,“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頃,收皆畝一鐘”。有專家認為,關中作為水稻栽培的傳統地區,水利條件極大改善后,這里種植的作物很可能就有水稻。再比如,《汜勝之書》和《四民月令》是兩漢時期的兩部農書,主要是反映北方地區耕作情況的,但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水稻栽培的技術,也能說明最晚在兩漢時期,黃河流域的水稻種植還很普遍,范圍應該也較為廣大。
以上說的都是面上的情況,再具體點,比如就說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的山西省萬榮縣,在歷史上其實也是水稻種植的重要地區之一,這同樣是有史為證的。
比如,我們可以先看《史記·河渠書》里的一段記述?!捌浜蠛訓|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歲百余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板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堧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熳右詾槿??!贝笠馐钦f在漢武帝時期,河東太守番系上書,認為朝廷每年從關東地區向首都長安大量調運糧食,因為船隊要經過黃河砥柱之險,費力很大,損失也相當多。因此他建議說,如果在汾河下游興修水利,來灌溉今天河津、萬榮、永濟一帶的土地,可以得到5000頃良田,每年就會產生200萬石的收成。而這些糧食通過渭水直接輸送長安,就會省事省力很多。漢武帝接受了這個建議,發動了數萬人營建水利工程,但結果呢,“數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就是說,工程設計時沒有考慮到黃河河道經常改變的因素,工程失敗了。“久之,河東渠田廢,與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币簿褪钦f,最后處置的辦法,就是把這些渠田交給越人去經營;有了收成,就交納到“少府”(古官名,掌管皇帝私府)里去,以充實武帝自己的“小金庫”。那么為什么要交給“越人”去打理呢?《史記·索隱》里這樣解釋:“越人徙居者習水利,故與之?!庇谑呛笫赖膶<揖驼J為,既然越人有善于治理水田的本領,那么這里種植的作物一定就是水稻。
第二種值得參考的史料,是酈道元的《水經注》。
《水經注·河水》有這樣一段話:“河水又南,瀵水入焉。水出汾陰縣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開源,濆泉上涌,大幾如輪,深則不測,俗呼之為瀵魁。古人壅其流以為陂水,種稻。”大意是說,黃河流經汾陰縣(即今萬榮縣)南不遠,有瀵水河注入。這條河的源頭,是汾陰縣城南邊四十里處名叫瀵魁的地下涌泉,古人曾經在這一帶種植過水稻。瀵水在酈道元的時代,水量相當大,“大幾如輪”,但現在已經湮沒消失了。不過其具體的位置,《榮河縣志》倒是有過記載:“榮河南趙村(今屬臨猗縣孫吉鎮)有瀵魁泉?!边@一條史料,足以證明萬榮縣歷史上是種植過水稻的。但種水稻的人是誰,記載并不明確,僅僅說是“古人”。復旦大學鄒逸麟先生據此判斷可能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但筆者并不茍同。竊認為,古人可以是先秦時期的人,但酈道元以上二三百年的人也未必不能稱古人。《水經注》成書的時期,是在北魏晚期的公元500年之后。如果這樣,在這里種植過水稻的,恰恰極有可能是魏晉時期從四川遷來的“蜀薛”家族。
據有關資料記載,在三國末期的公元263年,魏國派遣大將鐘會、鄧艾等統兵滅掉了占據四川的蜀漢政權。次年,“內移蜀大臣宗預、廖化及諸葛顯等并三萬家于河東及關中”。這些征遷者中極其重要的一支力量,就是在蜀漢政權里擔任過巴、蜀二郡守的薛齊家族。而這個家族北上遷移的最終落腳點,就是今天的萬榮縣。后來這個家族在萬榮縣不斷發展壯大,其中最顯赫的一個支裔,還被稱為“瀵上五門薛氏大房”。既然被稱為“瀵上薛氏”,就說明他們活動的中心一定是在瀵魁泉附近。他們從四川遷來,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是必然的,萬榮縣瀵水一帶又有種植水稻的條件,他們在這里“壅水為陂”,種植水稻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萬榮縣種植水稻的歷史并沒有就此結束。我們再來看隋唐時期的另一通史料,《隋書·楊尚希傳》。
楊尚希是河南弘農(今三門峽市一帶)人,祖上好幾代人都是朝廷或地方上的大官。北周時期,楊尚希也入仕為官,并在隋文帝在位時,出拜為蒲州(州治在今天永濟市)刺史。楊尚希在任上很有作為,其中最值得稱道的一項惠政,就是“復引瀵水,立堤防,開稻田數千頃,民賴其利”。從表述上看,楊尚希是“復引”,也就是利用或擴大了瀵水上的原有設施,來推廣水稻種植。萬榮縣既在北魏之前就有水稻種植的歷史,那么隋代水稻種植的區域,也一定包括了今天萬榮縣所屬的一些地方。
《隋書》成書的年代,在唐太宗貞觀之初,與隋代相去不遠。所以筆者推測,在唐朝初年,萬榮縣可能還有水稻的種植,且隋唐時期,正是我國歷史上氣候條件的一個溫暖期,杜甫詩云“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足證當時中原、關中一帶氣候條件的溫濕?!缎绿茣さ乩碇尽芬舱劦搅隋?。也就是說,萬榮縣在當時種植水稻還是有必要條件的。但隋唐之后,萬榮縣水稻種植的情況在史料里付之闕如,應該是消歇停止了。同時,隨著黃河水位的持續降低,歷史上曾經“大幾如輪”的瀵魁泉,逐漸干涸消失,在這里恢復水稻種植的基本條件,似乎已不復存在,就連水稻種植的歷史,也一度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但真是鐵樹開花,時空穿越千年,不曾想敢想敢干的萬榮人,再一次在當年的水稻產地掀起了種植水稻的熱潮。據有關資料記載,2015年時,就有人在萬榮縣黃河灘涂上試種水稻,當年畝產高達750公斤,種植者大獲其利。在這個典型的帶動下,當地農民紛紛跟進,黨委政府也加大扶持力度,至2018年,水稻種植面積已近兩萬畝,產值3000多萬元。
這個成就,被時下當作一項創舉,但如果追溯歷史,卻無非是一種歷史的回歸。但無論如何,一想到河東故地還能再現“黍稻青青、蛙鳴聲聲”的盛景,還是令人心中油然而生一份感喟、一份慰藉。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