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河東風箏:護豐收 祈豐收 慶豐收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李汝珍時間:2020-09-15

具有悠久歷史的河東風箏,與中華民族最早的農耕文明有著直接的聯系。勤勞智慧的河東人不僅最早發明風箏護豐收,還以風箏釣魚祈豐收,又用風箏放飛慶豐收。

“風”與“豐”的尊與盼

風,本是天體中大氣流動的一種自然現象。但千百年來,河東人把“風”與“豐”的諧音與意喻聯系起來,希望風能夠帶來富足之豐,盼望年年五谷豐登,過好光景。護豐收的河東風箏的出現,與舜帝有直接關系。河東史料《安邑縣志》和民國小學課本中都有“昔舜制風鷂,以恐田雀”的說法。也就是說,舜帝帶領河東先民最早發明了風箏,并實用于當時農事需求。舜帝當政之時,河東正是中國最早農耕文明的興起時期,每當糧食成熟之時,就會有成群的害鳥田中奪食,先民們遭受損失又無可奈何。此時的舜帝與其農官后稷、胞妹敤首及先民們一起,在風吹衣帶的啟發之下,在田中豎起木樁,用藤條蔓草之類扎成人的形狀,其衣帶在秋風中飄動,以此假勢恐嚇害鳥。再后來又發現,侵食稷黍的害鳥又常被鷂鷹捕捉,鷂鷹襲來,只要害鳥察覺,就會成群望風而逃。人們于是又不斷嘗試用野藤條做骨架,以麻布蒙面,仿照飛鳥做成鷂鷹之狀,并用線牽引,系于田埂木樁之上,使之不斷隨風飄動,左右上下盤旋飛行,以假亂真,恐嚇害鳥。效果極佳。風吹“鷂”動,害鳥就會驚慌而逃,先民們便把它稱之為“風鷂”。再后來,“風鷂”逐漸演化為“要豐”之意而在河東大地世代相傳。直至20世紀50年代,每當秋日收獲季節,河東的谷黍田里還會見到這樣的護田景象。這是河東先民勤勞、文明和智慧結晶的傳承。

風箏釣魚祈豐收

放風箏和釣魚本來是河東的兩項民間傳統活動,智慧的河東先民把放風箏與釣魚有機結合,形成一種特色娛樂活動,后又演化成意喻年年豐收有余的夢想追求。

明清以來,河東民間一直把“風”與“豐”、“魚”與“余”的諧音結合在一起,進一步豐富了放風箏與釣魚的內涵,體現了河東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傳統的放風箏、釣魚活動多在空曠的黃河灘涂或湖泊岸邊進行。一年當中,每逢清明和秋分,河中深水區域往往會有大魚群出現,而小魚群則常在河邊的淺水中。勤勞智慧的先民們便利用較大的風箏,在風箏線的上部系一大號帶鉤釣線,風箏線放得越高越長,就越有可能釣到大魚。其基本操作方法是,先將掛在風箏上的釣線放到大河或湖泊上空的理想位置,然后再將釣線回落到河的最佳釣魚水域,待魚上鉤后,迅速回收風箏線,使上鉤之魚離開水面,再緩緩將風箏線收回,取魚于筐中。之后,大伙便一起在灘涂上野炊狂歡,祈盼豐收,享受勞動帶來的快樂。

1991年,運城曾組隊代表山西參加了在山東濰坊市舉辦的全國首屆風箏釣魚大賽,并榮獲團體、個人多項大獎。

放飛風箏慶豐收

秋季放風箏是河東人慶賀豐收的傳統民俗。經過赤日炎炎的盛夏,進入碩果累累的秋分時節,民間風箏愛好者便會自發匯集在一起,聯袂放風箏,表達豐收的喜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

早在2018年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運城風箏協會專門在中條山之巔的平陸風口村河東千畝果園示范基地舉辦了“首屆農民慶豐收”風箏節,數千農民朋友參與歡慶豐收風箏放飛活動。當一條條金魚風箏,一個個五谷風箏,一串串果品風箏,一個個懸掛標語的七彩風箏,尤其是巨型的帶有中國農民豐收節標志的巨型動態風箏,一起飛翔在藍天之時,人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笑聲震天。

今年8月下旬,河東風箏又榮幸地參與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錄制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永濟鸛雀樓會場的慶祝表演活動,歡慶農民自己的節日。

如今,河東風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已成為“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中國體育文化旅游精品項目”和“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顯示出為河東美麗鄉村旅游增光添彩、為廣大農民朋友幸福健康快樂助力的獨特功能。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