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李廣潔時間:2020-09-17
古代皇帝為何選擇在今萬榮一帶祭祀后土
據有關文獻記載,在今天萬榮縣的西邊,汾河和黃河的交匯處,曾有一處四面環水的條狀高地,古人稱之為“汾陰脽(shui)”,其高十余丈、寬兩里、長四五里,面積200多萬平方米。按照中國古代的禮制要求,“祀地于澤中方丘”,即在“澤中方丘”祭祀土地神。《周禮· 大司樂》:“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祇皆出,可得而禮矣。”“澤中之方丘”就是四面環水的“水中高地”。澤是指大水,象征承載大地的海洋,同時大地也需要水的滋潤,所以要選擇在“澤中之丘”祭祀大地之神。地處河、汾之交的“汾陰脽”,地肥水美,西望梁山,東眺峨嵋原,兩大名水環繞,是符合古代禮制文化的一處天然的“澤中方丘”,所以傳說上古時期軒轅黃帝在此掃地為壇祭祀土地之神。后來的漢、唐、宋歷代皇帝都在此地祭祀后土,與古人“祀地于澤中方丘”的禮制觀念根深蒂固有關。明清時期,由于黃河河道的擺動,“汾陰脽”受到侵蝕,后土祠則屢毀屢建,但一直建在黃河、汾河交匯之地。人們通過祭祀后土,實際上是表達一種對數千年華夏農耕文明的守望和對大地的崇拜。
漢代皇帝到河東祭祀后土
秋風起兮白云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上面這首古詩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的作品《秋風辭》。此為漢武帝元鼎年間到河東汾陰縣(今萬榮縣)親祭后土時所寫。
漢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漢文帝派遣官吏在汾陰縣的黃河岸邊修建后土廟。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漢武帝在雍縣(今陜西鳳翔縣南)祭天時,便對大臣們說:“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他認為祭祀了天神上帝而不祭祀大地之神后土,于禮不合,便讓大臣們討論祭祀后土事宜。太史令司馬談和祠官寬舒建議在汾陰縣祭祀后土,漢武帝便“立后土祠于汾陰”,并于公元前113年秋天,渡過黃河,到汾陰縣祭祀后土,“親望拜,如上帝禮”,即按照祭天的禮儀祭祀后土。太史令司馬談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父親,他的家鄉龍門(今河津市)與汾陰僅一水之隔,他建議武帝到汾陰祭祀后土,應該是在汾陰祭祀后土的活動,在武帝以前就有很久的歷史了。司馬談作為史官,熟悉歷史上的祭祀情況和汾陰縣的風土人情,所以向武帝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后土祠中的秋風樓

后土祠秋風樓雄姿
漢武帝在完成祭祀后土的儀式之后,泛舟于河汾之間,同群臣歡宴于船上。極目四望,秋風蕭瑟,草木落黃,鴻雁南歸。武帝即景生情,吟出了千古流傳的《秋風辭》。這次汾陰之行時,漢武帝44歲,已經當皇帝27年,北方的匈奴已被打敗,漢武帝正籌劃平定南方的南越,西漢王朝的軍事、經濟、文化都開始進入全盛時期。漢武帝在作品中流露出人生易老、歲月流逝的感嘆。此詩語言清麗,音韻流暢,情景交融,意境優美,在藝術風格上有楚辭遺韻,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名作。
后來,漢武帝又在元封四年(前107)、元封六年(前105)、太初元年(前104)、天漢元年(前100)先后四次、總計五次到汾陰祭祀后土,并在后土祠建造了一座萬歲宮。漢宣帝在神爵元年(前61)、五鳳三年(前55)兩次到汾陰祭祀后土。漢元帝在初元四年(前45)、永光五年(前39)、建昭二年(前37)三次到汾陰祭祀后土。漢成帝在永始四年(前13)、元延二年(前11)、元延四年(前9)、綏和二年(前7)四次到汾陰祭祀后土。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光武帝汾陰祭祀后土,是漢朝皇帝最后一次到汾陰祭祀后土。兩漢時期,皇帝到汾陰祭祀后土共16次。
漢成帝時期的故事
漢成帝初年,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張譚向漢成帝上奏章,認為到汾陰祭祀后土,“渡大川,有風波舟楫之危”“郡縣治道共張,吏民困苦,百官煩費。勞所保之民,行危險之地,難以奉神靈而祈福佑,殆未合于承天子民之意”,建議把對后土的祭祀活動改在長安北郊,把祭天的活動改在長安南郊。漢成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暫把祭天和祭地的活動改在長安近郊舉行,不再到汾陰祭祀后土了。過了兩年,匡衡因為別的事情被罷了官,朝野上下都認為這是對匡衡的報應,認為他不應該建議皇帝輕易改變祭祀天地的地方。大臣劉向對漢成帝說:“甘泉、汾陰及雍五畤始立,皆有神祇感應,然后營之,非茍而已也。武、宣之世,奉此三神,禮敬敕備,神光尤著。祖宗所立神祇舊位,誠未易動。”劉向認為漢武帝時期在汾陰祭祀后土并不是隨意而為之事,是有所依據的,不要輕易改變祭祀后土的地方。漢成帝十分后悔當初聽了匡衡的建議。永始三年(前14),漢成帝的母親看到皇帝久無子嗣,便以皇太后的名義下了一道詔令:“蓋聞王者承事天地,交接泰一,尊莫著于祭祀。孝武皇帝大圣通明,始建上下之祀,營泰畤于甘泉,定后土于汾陰,而神祇安之,享國長久,子孫蕃滋,累世遵業,福流于今。今皇帝寬仁孝順,奉循圣緒,靡有大衍,而久無繼嗣。思其咎職,殆在徙南北郊,違先帝之制,改神祇舊位,失天地之心,以妨繼嗣之福……其復甘泉泰畤、汾陰后土如故。”皇太后認為漢成帝即位以來,沒有什么大的過錯,但卻一直沒有皇子,想來想去是因為漢成帝當初把祭祀天地的地方換在長安南北郊,得罪了皇天、后土,失天地之心,天地之神降罪,以致皇帝久無子嗣。皇太后決定恢復皇帝到汾陰祭祀后土的“先帝之制”。永始四年(前13)三月,漢成帝率群臣渡黃河,到汾陰祭祀后土。漢成帝這次祭祀后土,有在后土祠求子之意,祈求神靈原諒自己,保佑自己后繼有人。這是皇帝第一次在后土祠求子。《漢書·揚雄傳》說:“孝成帝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陰后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后來漢成帝果然有了皇子。在今天的萬榮民間,一直有著在后土祠求子的習俗,當地稱為“拔花”,這一習俗就是受漢成帝當年在后土祠求子的影響。
唐代的后土祭祀
唐代,玄宗開元十年(722),大臣張說上奏說:“汾陰脽上有漢家后土祠,其禮久廢,陛下宜因巡幸修之,為農祈谷。”為了體現開元盛世的繁榮氣象,祈求大唐天下五谷豐登,開元十一年(723)、開元二十年(732),唐玄宗兩次到汾陰祭祀后土。在開元十一年(723)祭祀后土時,在后土祠掘得兩尊古代寶鼎,便將汾陰縣改為寶鼎縣。《唐大詔令集·祀后土賞賜行事官等制》有這樣的記載:“北巡并都,南轅汾上,覽漢武故事,修后土舊祠。時為仲春,地氣萌動,將先政本,為眾祈谷……寶鼎出地,奠此幣玉,榮光塞河……改汾陰為寶鼎。”在開元十一年祭祀后土之前,唐玄宗下令對后土祠進行擴建,使后土祠的建筑規模更加壯觀。唐代詩人李嶠有《汾陰行》一詩,雖然是對漢代祭祀后土盛況的追述,但也能說明開元以前后土祠的一些情況:“齋宮宿寢設儲供,撞鐘鳴鼓樹羽旗。”“河東太守親掃除,奉迎至尊導鑾輿。五營夾道列容衛,三河縱觀空里閭。”“埋玉陳牲禮神畢,舉麾上馬乘興出。彼汾之曲嘉可游,木蘭為楫桂為舟。”可知當時后土祠建有供皇帝祭祀齋戒的宮殿、住宿的行宮、鐘樓、鼓樓等建筑。李嶠的《汾陰行》最后一段是:“豪雄意氣今何在,壇場宮館盡蒿蓬。路逢故老長嘆息,世事回環不可測。昔時青樓對歌舞,今日黃埃聚荊棘。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李嶠應該是在開元之前拜謁過漢代的“后土舊祠”,看到了“壇場宮館盡蒿蓬”的景象,聽到了汾陰故老長長的嘆息,所以才發出“世事回環不可測”的慨嘆。相傳,唐玄宗晚年曾命梨園子弟唱曲,伶人便唱了一首李嶠的《汾陰行》:“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唐玄宗曾經在開元盛世時兩次到河東祭祀后土,聯想自己的晚年境況,百感交集,潸然淚下,連連贊嘆道:“李嶠真才子也。”
宋代的后土祭祀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在河中知府和朝中文武百官的請求下,宋真宗同意次年春到河東祭祀后土。在此之前,宋真宗的幾個皇子都相繼夭折,宋真宗這次祭祀后土,也有祈求神靈保佑后繼有人的意思。現在秋風樓上還有“宋真宗祈嗣”的石刻圖像。
當年八月,為次年祭祀后土作準備,朝廷調發五千軍人赴河東服役。宋真宗任命陳堯叟為汾陰經度制置使、王旦為大禮使、王欽若為禮儀使。九月,河東轉運使調運緡、帛、糧草十萬運往河中府,供作祭祀后土的費用。宋真宗責成有關官員制定祭祀的禮儀程序,并對后土祠進行了大規模維修和擴建,“行宮祠廟,締構一新”。經過整修擴建的后土祠,莊嚴恢弘,名稱改為太寧廟,當時號稱“海內祠廟之冠”。與現在的后土祠只有五岳殿、五虎殿兩大配殿不同,宋代的后土祠有六大配殿:東邊依次為“真武殿”“六甲殿”“五道殿”;西邊依次為“五岳殿”“六丁殿”“天王殿”。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五岳殿供奉五岳之神,在這里他們僅是后土的護法神,可見后土祠當時地位之高。因為寶鼎縣位于京城開封之西,歷史上把這次祭祀后土活動稱為“西祀”。
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四年正月,在開封的崇德殿演習了一遍祭祀后土的儀式,可見其重視程度。二月,宋真宗率文武百官到河東的汾水之曲祭祀后土,禮儀十分隆重,史稱“跨越百王之典禮”。因為祭祀后土,大赦天下,東京開封監獄中的犯人全部得到赦免,牢房為之一空。為了減輕地方的負擔,朝廷免除河中府賦役一年,免除寶鼎縣賦役二年。宋真宗先到寶鼎縣后土祠的奉祇宮,第二天登臨后土祠后面園林中的延慶亭,第四天舉行祭祀大典。祭祀活動結束后,宋真宗在后土祠旁邊的穆清殿大宴群臣,“賜父老酒食衣帛”。宋真宗還親自寫了一篇《汾陰二圣配饗銘》,追述漢唐祭祀后土之盛況,表達宋代敬奉后土之誠心。70多年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因后土祠年久失修,官方又派人對后土祠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維修,“東西飾御碑之樓,四角葺城隅之缺。金字榜碑,繪彩煥爛。前殿后寢,革故翻新。”這次維修歷時7個多月,竣工之日,“邦人瞻觀,遠近為之歡欣鼓舞,攜帶老稚來歆享,益加敬焉”。由此可知,不但官方對后土祠的祭祀活動十分重視,民間對后土祠祭祀活動的看重,不亞于官方。每年的春天,當地百姓都要到后土祠舉行祭祀活動。一些當年曾目睹宋真宗祭祀后土盛大典禮的少年,此時都已80多歲了,對前來維修后土祠的官員“悉談當時之盛禮”。可見這次祭祀后土的活動在民間影響之深遠。大中祥符四年祭祀后土時,因為“榮光溢河”,即祥瑞之光出于后土祠旁的黃河中,宋真宗便下令改寶鼎縣為榮河縣,以資紀念。
宋代祭祀后土期間,峨嵋嶺上今天中里莊村一帶祥云繚繞,呈八龍垂像之瑞,故在此建一座寺院,名曰八龍寺,現僅余一塔,即八龍寺塔。
宋代的后土祠在中國建筑史上的地位

宋代后土祠建筑布局鳥瞰(據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
金天會十五年(1137),榮河縣知縣張維將后土祠的建筑全貌立石鐫刻,即“后土祠廟貌碑”。這次刻石距1087年宋代維修后土祠剛好50年,所呈現的就是宋真宗祭祀后土時的建筑規模(1087年增建了唐明皇碑樓、宋真宗碑樓、4個角樓)。這塊石刻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從碑刻來看,整個后土祠建筑群西臨黃河,北依汾水。中軸線上的建筑依次為:欞星門、太寧廟、承天門、延禧門、坤柔門、坤柔殿、寢殿、配天殿、掃地壇。
欞星門三間,門左右各有廊,廊兩側與角樓相接,形成一個T形庭院。往北,正中為五間歇山頂大門,有門額“太寧廟”,門兩側有廊,左右各五間。進入太寧廟,院內左右各有一碑樓,左為唐明皇碑樓,右為宋真宗碑樓,碑樓之側各有二殿。再往北是承天門,三間歇山頂。院內左右各有一碑樓,右為“修廟記”碑樓,重檐歇山頂,左面一樓名稱模糊。再北,為延禧門,三間懸山頂建筑。由延禧門再往后即為正廟之前院。可以看出,從大門向北,經過四重庭院,才進入后土廟的重要部分,加長了整個建筑的縱深。
宋代對后土之神的封號全稱是“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掌管陰陽生育、萬物生長與大地山河之秀的母性神靈。正因為后土之神為女性,所以后土祠正廟的大門叫坤柔門,正殿的名稱叫坤柔之殿。坤柔門與承天門相仿,左右為圍廊,形成廊院。坤柔之殿面闊九間,重檐廡殿頂,下部有較高的臺基,正面設左右階。院內左右各有一方亭。坤柔殿之后為三間歇山頂的寢殿,寢殿與坤柔殿之間,以廊屋連成工字形平面,與北宋東京汴梁的宮殿大致相同。
廊院以北,用圍墻與后部的掃地壇分隔,圍墻的正中起高臺,上有一座三間懸山頂小殿,即“配天殿”。其后接一個工字形高臺,臺上有亭。最后部分為“舊軒轅掃地壇”,周圍遍植樹木,中有橫墻隔為兩院。前院左側有一座重檐方亭,后院正中為壇,上建重檐歇山頂大殿,左右有配殿。后土祠的后墻作半圓形,寓意天圓地方。
根據廟貌碑的圖示,宋代的汾陰后土祠,共計7個空間,9個院落。“南北長七百三十二步,東西闊三百二十步”,約合南北長1207米,東西寬528米,占地面積64萬平方米。就長度、寬度而言,宋代的后土祠是現在的5倍,占地面積是現在的25倍,和明清北京故宮的面積差不多,難怪當時稱其為“海內祠廟之冠”。
宋代的后土祠建筑,以坤柔大殿為核心,前面布置了一系列的庭院和建筑,其中欞星門至太寧廟為第一段,太寧廟至承天門為第二段,承天門到延禧門為第三段,延禧門到坤柔門為第四段,坤柔門到坤柔殿為第五段。這樣的建筑布局,在到達坤柔大殿之前,人們要通過近1000米的五門五院:欞星門、太寧廟門、承天門、延禧門、坤柔門,這樣的處理手法,渲染了后土之神的重要地位,使人們在進入坤柔殿之前就感到了肅穆氣氛。宋代的祠廟建筑分為三個等級,后土祠是按照最高的等級標準修建的。明清北京故宮的中軸線上,依次為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在到達主殿太和殿之前,也要通過五門五院。可以看出,明清北京故宮的建筑布局與北宋汴梁的宮殿建筑布局、汾陰后土祠的建筑布局有淵源關系。《中國古代建筑史·元明清時期的建筑》指出:“明、清故宮建筑在總體布局上是繼承著前代經驗而進一步發展的。如果拿宋代的后土祠及明清的太原崇善寺和故宮相比較,不難看出它們之間在主體建筑的空間處理和主要與次要建筑群的排列關系上有很多相同之點。”
北京的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內外圍墻均作南方北圓,寓意“天圓地方”,是皇帝祭祀皇天、后土的場所,當時叫“天地壇”,與宋代汾陰后土祠的后墻作半圓形,寓意“天圓地方”有淵源關系。在明嘉靖九年(1530)以前,朝廷實行的是天地合祭之制,即祭天、祀后土都在“天地壇”一處。嘉靖九年,天地分祭,在天地壇的大祀殿之南建“圜丘”祭天,在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把“圜丘”改名“天壇”,“方澤壇”改名“地壇”。明清的北京天壇借鑒了宋代汾陰后土祠“天圓地方”的寓意,所以說天壇建筑外觀淵源于汾陰后土祠。而明代修建的“地壇”,實際上是對漢、唐、宋時期在河東祭祀后土的延續。從建筑風格來看,宋代的后土祠建筑對明清故宮和天壇都有一定的影響。
北宋之后的后土祭祀
宋代之后的金、元兩代,皇帝雖然沒有親自到河東祭祀后土,但在金章宗完顏璟和元世祖忽必烈時,都曾專門派遣官員到榮河縣祭祀后土。
明、清兩代定都北京,由于路途遙遠,到山西西南部的榮河縣去祭祀后土實在不方便,便把祭祀土地神的活動放在北京舉行。從明代嘉靖年間開始,一直到清末,“地壇”成為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土地神的專用場所。但在山西南部,民間對榮河后土祠的祭祀活動,依然舉辦得十分隆重。從傳說的軒轅黃帝掃壇祀地,到漢、唐、宋歷代在山西的汾陰祭祀后土,到明清時期在北京的地壇祭祀土地神,是文化血脈的傳承。汾陰的后土祠,在這一文化血脈的傳承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意義重大。
近年來,每逢農歷的三月十八,都有規模盛大的祭祀活動在后土祠舉行。遠在港臺的同胞,也經常組成“赴大陸后土祭祖團”,到萬榮縣后土祠虔誠地祭拜華夏大地之神。后土祠中的裊裊青煙,象征著華夏民族香火永續、綿延久遠。
從傳說的黃帝在汾陰掃地為壇祭祀后土算起,華夏民族對后土的祭祀已經歷了近5000年。從漢武帝公元前113年在汾陰立后土祠祭祀后土算起,以官方或民間的名義對后土的祭祀活動也有2100多年的歷史了。無論是漢、唐、宋、元,無論是皇帝還是平民,都對后土之神頂禮膜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黃河、汾河交匯處的后土祠,堪稱中華民族的根祖。
后土祠與帝王年號、萬榮縣地名的變革
后土祠附近在漢代、唐代都曾出土過珍貴的文物,一直到最近幾十年,還有春秋時期的文物出土,說明這一帶確是商周時期的一個重要的地區。漢武帝時,因為在汾陰縣得到古鼎,改年號為“元鼎”。漢宣帝祭祀后土時,因為“神爵翔集”,即一種不知道名稱的鳥云集在后土祠,漢宣帝認為是祥瑞之兆,改年號為“神爵”。唐代開元年間祭祀后土之前,于后土祠附近得到兩個寶鼎,唐玄宗為了紀念這個祥瑞之兆,改汾陰縣為寶鼎縣。宋真宗祭祀后土時,因為“榮光溢河”,即祥瑞之光出于后土祠旁的黃河中,便下令改寶鼎縣為榮河縣,以資紀念。榮河縣的名稱一直沿用到1954年。漢武帝、漢宣帝、唐玄宗、宋真宗四位皇帝,或改年號,或改縣名,都是想顯示自己的皇權與后土祠有神秘的聯系。
后土祠現狀與特色

后土祠正殿精美的木雕
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黃河河道向東擺動,汾陰脽被黃河侵蝕,汾陰脽上的后土祠受到洪流的威脅,隨時有被淹沒的危險。到明萬歷末年,唐宋時期的后土祠只得往東移建。清順治十二年(1655),黃河水決,后土祠內的建筑大部分被黃河沖毀,只留下秋風樓和門殿。康熙元年(1662),黃河再決,連秋風樓也一同淹沒于黃河中。康熙二年,后土祠移地重建于今廟前村北。同治六年(1867),后土祠再次被黃河沖毀。同治九年(1870),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廟前村北的高崖上,一直留存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
現存的后土祠,東西寬105米,南北長240米,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祠內現存建筑有山門、舞臺、東西五虎殿、獻殿、正殿、秋風樓等,布局嚴謹,結構合理。和唐宋時期相比,現在的后土祠規模要遜色不少,但仍不失為一處龐大而輝煌的古代祠廟建筑群。
祠內的戲臺由“前一后二”三座戲臺前后聯綴布列,形成“品”字形格局,為全國孤例,至為珍貴。從聲學原理來看,三座戲臺距離很近,如果處理不好音響效果,就會互相影響。當年在建造“品”字形戲臺時,充分考慮了聲音的直射、反射等聲學原理,我們不能不佩服前人的智慧。“品”字形戲臺的前面一個戲臺,俗稱過路戲臺,平時是山門,唱戲時在高處放上木板,就成為戲臺。每逢廟會,臺上唱戲,臺下走人。戲臺的對聯頗有意思,上聯:游哉悠哉,頭上生旦凈丑;下聯:演也艷也,腳下士農工商。來來往往的觀眾悠閑地從戲臺下走過,生旦凈丑等演員在人們頭頂上的戲臺演出。演員穿著華麗的戲服在臺上表演,腳下通道上行走著士農工商各色人等。后面的兩座戲臺,西臺稱為佛家臺。臺前也有對聯,上聯:空即色,色即空,我聞如是;下聯:畫中人,人中畫,于意云何。空和色都是佛家名詞。空指虛,色指實。虛的就是實的,實的就是虛的,我聽說是這么個理。戲臺上的演員就像畫中人,而演員看臺下的觀眾,也像在看一道風景,故稱人中畫。唱戲的人,看戲的人,大家說是不是這么個理?東臺稱為道家臺。上聯:前緩聲,后緩聲,善哉歌也;下聯:大垂手,小垂手,軒乎舞之。緩聲指柔緩的歌聲,垂手是指戲臺上演員的舞蹈動作。臺上唱出來的無論前低音還是后低音,都婉轉美妙。演員的舞蹈動作或像驚鴻,或如飛燕,都婀娜多姿。據說當年東臺唱蒲劇、西臺演秦腔、過亭臺則是豫劇,哪個戲臺的戲好,觀眾便涌到哪一個臺下,也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個奇觀。
祠內的獻殿、正殿,建筑工藝精巧,木雕藝術可謂巧奪天工,光彩奪目,是祠內建筑的精華。在獻殿內,有四個拱形門洞,門洞上方的匾額和磚雕,簡單而別致。獻殿的東西山墻的正面有精致的磚雕,西側山墻最下層的磚雕別具匠心,在洞口雕刻一只展翅的蝙蝠,好像蝙蝠正要從洞中飛出。獻殿與正殿之間有過亭相連。正殿前的柱礎石雕,也頗有特色,在有限的空間內安排了五層石雕,采用了浮雕、圓雕、平雕多種技法。
秋風樓位于正殿之后,因藏有漢武帝《秋風辭》碑刻而得名。樓高32.6米,下部為一高大的臺基,東西穿通。樓分三層,四周回廊。樓身比例適度,檐下斗拱結構古樸精美,形制巍峨勁秀。秋風樓的挑角十分漂亮,每個挑角上都有一個精致的武士塑像。
后土祠內保存的宋代碑刻《汾陰二圣配饗銘》,是由宋真宗親自撰寫并書丹的碑刻,我國古代由皇帝書丹的碑刻并不多見,因而此碑是中國古代名碑之一。
秋風樓下有一條東西向的古道,即張儀古道,戰國時期張儀曾經由此道入秦拜相。1937年秋,朱德等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將領率八路軍三個師三萬余人從陜西的韓城渡過黃河,在廟前渡口上岸,經張儀古道奔赴華北抗日前線,秋風中的秋風樓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嵋原逶迤于東,大河奔騰于西。此地乃漢唐宋祭祀之圣地,天下后土廟之祖祠;覽河汾相匯之勝景,傳百代詩文之遺韻。如果選擇在農歷的晚秋九月游覽后土祠,你會感受到秋風陣陣、白云飄飄、黃葉片片、充滿詩意的河汾秋景。
“彼汾之曲嘉可游”,趁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設于萬榮之難逢時機,請到后土祠游歷感受一番吧!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