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1-15
在墓葬壁畫中繪出男女侍者形象非常普遍,但到了唐代,在侍者隊伍中新出現了侏儒。
侏儒一詞,最早見于我國先秦文獻中。如《左傳·襄公四年》:“臧紇救鄶侵邾,敗于孤駘……國人誦之曰:‘……我君小子,侏儒是使,侏儒侏儒,使我敗于邾。’”郭璞注:“臧紇短小,故曰侏儒。”除此之外,《史記》《國語》等史書都曾有過記載。
用現代科學觀點來解釋,侏儒就是指由于體內分泌功能障礙、先天性遺傳或后天性疾病等原因而導致其身高不到120厘米、發育畸形的人。醫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侏儒癥”。
據春秋戰國時期史書記載,當時的一些王公貴族因為蓄養侏儒以供取樂,受到時人的批評,以至于隨后的幾個世紀中有關侏儒的材料發現不多。但到了唐代,侏儒突然又多起來了,不僅史書、詩歌、唐人筆記中有記載,而且還有大量的實物出土。出土的實物主要有俑類和壁畫兩種,侏儒的形象非常生動寫實。
洛陽唐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中發現兩幅繪有侏儒形象的壁畫。與侏儒站在一起的是一名侍女。侍女頭部不存,身穿長裙,外披披帛。侏儒頭戴黑色幞頭,身穿圓領袍服、長褲,足蹬黑靴,其身高僅到身旁侍女的腰部。
關于侏儒的來源,據史書記載有進貢和販賣兩種途徑。販賣,是西域商人從國外購買帶到中原出賣。進貢就是由西域和唐朝地方進貢朝廷。
隋唐時的道州(今湖南道縣)曾給皇宮進貢過侏儒。《新唐書·陽城傳》云:“(道)州產侏儒,歲貢諸朝。城哀其生離,無所進,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盡短,若以貢,不知何者可。’貢自是罷,州人感之以陽召子。”
除此之外,唐代詩歌中亦有描寫。如白居易的《道州民》中說:“道州民,多侏儒,長者不過三尺余。市作矮奴年進送,號為道州任土貢。任土貢,寧若斯,不聞使人生別離,老翁哭孫母哭兒。一自陽城來守郡,不進矮奴頻詔問。城云臣按六典書,任土貢有不貢無,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無矮奴。吾君感悟璽書下,歲貢矮奴宜悉罷。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從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賜,欲說使君先下淚,仍恐兒孫忘使君,生男多以陽為字。”壁畫中所表現的侏儒形象是否從道州而來尚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侏儒的功用與以前一樣,是供主人取樂的。他們主要以滑稽的動作或幽默的言辭逗主人開心,間或做些雜役,有的還充當肉幾,供人踩坐。總之,在古代,侏儒的身份地位低下,境遇悲苦。
唐代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相對比較富裕,那些王公貴族的生活更是奢華。唐代貴族的日常娛樂、消遣活動種類眾多,如打馬球、狩獵、出游、聚會宴飲、聽歌觀舞等。蓄養侏儒取樂成為當時貴族的消遣活動之一,但由于侏儒的數量有限,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所以,唐墓壁畫中所繪侏儒并不多見。
專家點評(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朱世偉):在“事死如生”的喪葬思想影響下,侏儒形象出現在古代壁畫上或者以俑的形式出現在墓葬中,是當時生活和文化的折射與反映。在今人看來,侏儒是令人同情的角色。但侏儒絕不僅僅是東方文化的專利,在西方國家也有關于古代侏儒的記載。如古希臘人就稱其為“短人”,可以說侏儒在世界文化交融中也是一個特殊的階層或種群。(《洛陽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