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鉤沉>

《敕勒歌》與稷山的淵源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1-14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一首優美動聽的北陲牧區民歌,千百年來一直為群眾喜聞樂吟,膾炙人口。

新中國成立后,長期作為杰作佳篇選入初中語文教材,供學生欣賞和學習。此歌創作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最早從何時唱起?無稽可考。過去有些版本的民歌選集或選編教材,把這首民歌作者寫成斛律金,不對;還有的把寫成斛律光的,更是錯訛;正確的應是“北朝民歌”或古代敕勒部族民歌。敕勒川在今何處?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即今山西朔州、寧武馬邑川一帶;有的認為,在今內蒙古陰山地區,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頭昆都侖河流域;有的認為,在今內蒙古土默川平原。《敕勒歌》如何能流傳至今?根據《北史》和《北齊書》記載,《敕勒歌》以漢字載入史書,并能在廣袤的華夏大地傳播,源于稷山的玉壁之戰。

1400多年前,我國正處于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東魏和西魏皇帝都是傀儡,國家大權旁落在高歡和宇文泰手中。高歡以晉陽(今太原)為基地,宇文泰以長安(今西安)為大本營,他們把稷山玉壁一帶視作相互吞并的橋頭堡和咽喉要道,雙方長期在此發生拉鋸式的爭奪戰。

武定四年(546),高歡率重兵自汾絳而入,連營四十里,直抵玉壁城下(今稷山白家莊村西),大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他命部下在城南筑一土山,企圖居高臨下,破城而入。玉壁守將韋孝寬命士卒在城樓上搭起高出土山的木架,派人晝夜瞭望,嚴密防守。高歡命人在城外挖地道攻城,韋孝寬則差人環城內挖塹壕抵御;并在壕溝里堆滿柴火,用皮排鼓風,讓熊熊大火燒死或嗆死敵兵。高歡又派人趕造了許多堅銳戰車,直逼玉壁城下;韋孝寬派人縫制結實縵布,環城張開,使戰車難以行進。高歡命士卒在松桿上捆綁易燃之物,妄圖引火燒毀巨縵;韋孝寬則命兵士在長桿上做好鐵鉤,安上利刃,在很遠的地方將火桿斬斷。高歡再命士卒用“兀盜”向城中射去;韋孝寬讓城中將士戴著鐵面具防護。玉壁城中缺水,要從汾河汲水補充,高歡派人一夜間使汾水截流改道,但也無濟于事。高歡見強攻玉壁不成,又采用李業興的“弧虛法”也不頂用。一計不行再生一計,高歡又利用“反間計”瓦解西魏軍心。他派人向城中喊話:“誰能殺死韋孝寬,投誠高歡者,拜太尉,封萬戶侯。”誘降也未能奏效,又派人將韋孝寬的侄子韋遷捆綁到城下,向城中高喊:“若不早降,就要殺死他。”韋孝寬大義凜然,不為所動,更加堅定了士卒與城共存亡的信念。東魏屢次攻城不克,軍心動搖,將士皆有歸意。高歡智窮力竭,因氣恨惱怒而病倒,在垂危中“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敕勒歌》由此被史官李百藥和李延壽分別寫入《北齊書》和《北史》中,一千多年來,在群眾中廣為吟誦,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學語文老師,尤其是稷山的初中語文教師,對這段歷史耳熟能詳。在教學這首民歌時,能駕輕就熟地介紹這段歷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它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及來龍去脈,同時,還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歷史意義,從而受到愛國、愛家鄉的教育,傳承中國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擔當振興中華的重任。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