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1-15
近日,筆者在永濟市城西街道河東社區永紡小區楊建民先生家里,發現了三本侵華日軍《支那事變畫報》。該資料作為珍貴的歷史原始檔案文獻,反映1938年日寇在中國所犯的滔天罪行,是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反面教材。
三本《支那事變畫報》,尺寸為小八開,均為32頁,黑白印刷,主要以圖片為主,配以日文文字說明。其出版日期分別為:第23輯,昭和十三年(1938)四月一日,106張圖片;第38輯,昭和十三年九月一日,91張圖片;第39輯,昭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也是91張圖片。
三本畫報中有95%以上的照片和文字,集中反映了當時日寇陸、海、空三軍的行軍、戰斗場面,以及洗澡、休息、賞花等生活場面。另外,還有幾張中國平民百姓的照片和山西臨汾堯廟、山東濟寧孟子廟,以及江南塞北的江河湖海、山川形勝等自然地理資料。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日本侵華戰場狀況和軍人的戰斗、生活片段及中國城市、鄉村的真實面貌。
三本畫報封面標有“大阪每日、東京日日特派員攝影”醒目文字,封底是當時日本國內的產品廣告。根據其出版日期及報道內容得知,該畫報為旬刊,日本當局和軍部投入大量采編力量印制而成。
1938年是中華全民族抗戰時期。仔細閱讀三本畫報,有以下幾點啟示。
其一,反映了當時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抗日政府發動民眾、全民抗戰的信念和力量。
第23輯7頁的5張圖里,有一張圖片是洪洞縣城內一家老百姓門口磚墻壁上用白石灰畫的畫,一個全副武裝的日寇站在墻壁前看著畫。在石灰畫中,一個頭戴瓜皮帽的高大老百姓,勒緊腰帶、握著雙拳,砸向一個佩帶軍刀的日寇軍官;日寇軍官個子矮小,四腳朝天,比例僅占1/4左右,鋼盔掉在拳頭上方;畫的上方是“老百姓起來,把日本強盜趕出中國去”的標語,落款為“八路軍戰地服務團”。
另一張圖片,是在原趙城縣(今洪洞縣)城內張貼的用繁體字書寫的宣傳標語,內容為:“一、人民一起武裝起來,努力救國;二、鏟除漢奸;三、制裁壞官壞紳壞人,扶助好官好紳好人;四、實行合理的負擔與主張公道;五、努力實現第三年的十年建設計劃;六、努力禁煙禁毒;七、整頓村調解委員會,使他切實為民息訟?!?br/>
還有一張圖片是在臨汾拍攝的,門樓上寫有“抗日學生游擊隊”,兩邊分別豎寫“加強抗日軍隊中的政治工作,肅清漢奸分子鞏固抗日后方”和“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標語。這個在中國革命史和世界軍事史上都有著顯赫地位的游擊戰爭“十六字訣”,是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革命斗爭實踐中提出的。由此可見,當時共產黨在廣泛發動全國老百姓一致抗日的宣傳思想工作方面,做得多么認真和仔細。
其二,反映了民眾浴血奮戰、“焦土抗戰”的決心和斗志。
第23輯7頁最上面的圖,是原永濟縣政府所在地蒲州城外的火車站,畫面上有一個火車頭、一節車廂和兩個正在行走、全副武裝的日寇,背景為中條山。照片左上角用日文注明:“敵人撤退時永濟縣被燒毀的政府機關火車?!眱H從說明里,可知當時的抗日政府和平民百姓,在日寇大舉侵略中國之際,眾志成城,奮起抗敵,誓死保家衛國,在敵人攻城略地之前,忍痛實行“焦土抗戰”政策,以求死中求生,闖出一條出路來保衛國家民族的大無畏精神。
其三,反映了日本侵略者攻城略地、濫殺無辜的彌天罪行。
三本畫報累計刊登了288張圖片,多次出現日本國旗插在某某處的城頭上、軍人舉槍歡呼的畫面,同時還有彌漫的硝煙、塌陷的城墻,以及破敗的房屋建筑。但是透過畫面,我們不難想象,其中有多少中國士兵和平民百姓倒在血泊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同時,還有無數的文物古跡付之一炬、化為灰燼,全都損失在這場令中華民族永遠難忘、痛心疾首的萬惡戰爭中。
其四,反映了日本軍部顛倒黑白、歪曲事實的丑惡嘴臉。
在第39輯2頁“戰局旬報”欄目里,分“江南戰線”“江北戰線”“山西戰線”等消息。其中“山西戰線”的兩篇文章中,一篇是《占領蒲州》,一篇是《占領芮城》。兩篇文章分別對1938年8月16日~23日,日軍真野部隊占領永濟老縣城蒲州城和芮城縣城的戰斗場面進行了描寫。文中暴露了日軍妄圖從永濟、芮城、平陸一帶跨越黃河天險,向西、向南分別占領古都西安、洛陽的狼子野心。但其卻歪曲事實,夸大戰功,說“真野部隊在同蒲戰線的終點周圍,挖掘了數條戰車溝壕,對死守在蒲州城的177師進行了猛攻……”
據《永濟市志》《血戰永濟》等史料記載,1938年7月下旬,西北軍所屬177師,從陜西大慶關(今大荔縣)進駐蒲州城后,在當地抗日政府支持下,發動千百民眾,利用半個月時間,在蒲州城外圍挖掘了兩道長達一二十華里、防御日軍坦克的溝壕工事。而該報道卻罔顧事實真相,貪天之功,不以為恥。
楊建民先生原籍永濟市虞鄉鎮,自幼成長于西南軍營,長大后戍邊衛國,轉業后在永濟紡織廠工作,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等,現退休賦閑在家。他平素熱心公益事業,喜歡文物收藏,并有一定研究。此三本畫報,是他前不久在北京偶然發現朋友珍藏的資料中,有80多年前家鄉被日寇侵略時的圖文,從朋友那里淘來的,作為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珍貴原始檔案的反面教材,視若珍寶般收藏起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