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fā)布者:王雪樵時間:2020-01-09
《南風歌》是我國古代第一首帝王之歌。《孔子家語·變樂解》曰:“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幾千年來,這首詩膾炙人口,傳誦廣遠,成為古詩中的經(jīng)典。但是今天人們誦讀起來,常會因詩的后兩句韻腳不協(xié),感到有點美中不足。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呢?
我們知道,古詩一般都是押韻的,《南風歌》也不例外。今天我們之所以感到韻腳不協(xié),是由于韻腳字古今讀音不同。這首詩的前兩句,“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韻腳落在“薰”字和“慍”字上,“薰”古音為曉母文韻平聲字;“慍”為影母文韻去聲字,二者都屬“文韻”,所以讀起來人們會感到韻腳和諧,語氣流暢。而后面兩句“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韻腳落在“時”字和“財”字上。在《廣韻》中,“時”為禪母之韻平聲字,“市之切”;“財”為從母咍韻平聲字,“昨哉切”。前者為“之i”韻,今音讀作shi;后者為“咍ai”韻,今音讀作cai,確實不押韻。但《南風歌》是秦漢以前的作品,如果回溯到上古音時代,情況就不一樣了。
首先,在上古音中,這兩個字同屬于“之部”韻,“財”字與“待、哉、臺、來、海”等字一樣,是“之部開口一等字”,音值為?;“時”字與“詩、思、基、治、其”等字一樣,是“之部開口三等字”,音值為i?。由于韻部同在“之部”,所以“時”和“財”是可以押韻的。
其次,今天普通話中“待dai”與“財cai”同韻。而“時”與“待”都是從“寺”得聲,古文獻中的通假、異文、直讀現(xiàn)象表明,它們的古音是相同的。這從另一方面也證明了“時”與“財”在上古是互相押韻的。例如:
《易》:“歸妹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引注:“按:‘時’當讀為‘待’。”
《雜卦傳》:“大畜,時也。”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引注:“按:‘時’當讀為‘待’。”
《廣雅·釋詁二》:“‘止卒、離、空、稗、臺,待也。”王念孫《疏證》:“《方言》:‘止卒、離,時也。’‘時’與‘待’通。”
《晏子春秋第二·內(nèi)篇雜上》:“不時而入見。”王念孫《讀書雜志》按:“‘時’即‘待’字也。”
《說文·日部》:“時,四時也。從日,寺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時’假借為‘待’。”
《易·蹇》:“往蹇來譽,宜時也。”陸德明《經(jīng)傳釋文》曰:“張本作‘宜待’也。”
《易·歸妹》:“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陸德明《經(jīng)傳釋文》曰:“一本‘待’作‘時’。”
《莊子·徐無鬼》:“藥也,其實堇也,桔梗也,雞癰也,豕零也,是時為帝者也。”《淮南子·齊俗訓》:“見雨則裘不用,升堂則蓑不御,此代為帝者也。”《淮南子·說林訓》:“譬若旱歲之土龍,疾疫之芻狗,是時為帝者也。”此三句“是時為帝者也”文句完全相同,而《齊俗訓》以“代”代“時”。“代”音同于“待”等等。
至于為什么“時”字古音與“待”可以通假、與“財”可以押韻,今天卻不能與“財”字押韻?這是因為語音發(fā)生了變化。在中古音中“時”屬禪紐,“待”屬定紐。“古無舌上音”,禪紐是定紐的變聲,故“時”在上古音系里也讀舌前音d,與“待”同聲。而兩字又同屬“之部開口字”,韻部一作i?,一作?,主元音也相同,故可以同音互假。只是進入中古音以后,作為“開口一等字”的“待”和“財”都從“之部”析出,衍化成為“咍韻”字,韻母讀ai;而作為“開口三等字”的“時”,仍留在“之”部,韻母變作i,同時聲母也變作卷舌音sh,于是形成了今天“待”與“財”可以押韻,而“時”與“財”不押韻的情況。
結起來是,《南風歌》的四句詩,前兩句押的是“文韻”,后兩句押的是“之韻”,整體都是押韻的。在上古音時代,它們不存在韻腳不協(xié)的問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