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劉玉棟時間:2020-01-09
聞喜縣檔案館珍藏著一幅明清道家、思想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的唯一繪畫長卷《菊花圖贊》,極為珍貴。
傅山(1607—1684),字青主,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生,太原府陽曲(今太原市)人。傅山世出官宦書香之家,曾祖傅朝宣曾為寧化府儀賓、承務郎;祖父傅霖累官山東參議、遼海兵備;其父傅子謨精于治學。傅山少時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博聞強記,學業超群,15歲被錄為博士弟子員(貢生),20歲高中廩生,31歲就讀于省三立書院。次年,傅山聯絡生員百余名,步行赴京為被奸臣誣陷的恩師山西提學袁繼咸訴冤,四處印發揭貼,申明真相,并兩次出堂作證,終使袁繼咸冤案得以昭雪,震動全國。明亡后,傅山不為清廷所用,出家為道,號“朱衣道人”,寓居平定、壽陽、盂縣,潛心醫術、書畫、詩文、劍術,無一不精。他所創作的《傅氏女科》《青囊秘訣》醫書,至今流傳于世,造福于人。他晚年曾與眾多仁人志士暗中聯系,開展復明反清活動,其中包括在晉南曲沃縣絳山書院講學的江蘇昆山籍著名思想家、《日知錄》作者顧炎武,充分彰顯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氣節,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被梁啟超尊稱為“清初六大師”。
張根樸(約1621—1702),字同云,號淳夫,明天啟年間生,聞喜縣下莊村(今屬絳縣)人,天資聰穎,少年時才學超常,文聲遠揚,考取博士弟子(貢生),深得山西提學袁繼咸賞識。他15歲時,因受袁繼咸冤案牽連,被奸臣抓到京城審訊。張根樸不畏權勢,大義凜然,當場揮毫疾書,據理辯解。由于措詞精當、文筆凜然,獲得京城眾多朝官及名士的贊賞,并與專程為恩師袁繼咸鳴不平的傅山意氣相投,情誼契合。事后,兩人雖遙隔數百里,但心有靈犀,常有書信來往。
明亡后,張根樸與傅山一樣,堅守氣節,不為清廷所用??滴跄觊g,他與曲沃縣人氏、著名理學家衛蒿,著名思想家、理學家顧炎武等開辦絳山書院,廣收生源,傳授學業,聲名鵲起。遠在家鄉的傅山得知好友顧炎武、張根樸同在絳縣書院教書的訊息后,立即從老家太原趕來,應聘為絳山書院教師,與張根樸經常談經論道,關系更加密切。當時,傅山的書畫作品技藝精深,名滿朝野,一畫難求。張根樸無意間向傅山提出收藏畫作的愿望。傅山欣然應允,當即舞動如椽畫筆,飽蘸激情,在宣紙上繪就意境深遠、氣勢如虹的《菊花贊圖》。其圖長285厘米、高23厘米,畫面上有五叢菊花,每叢有2—4枝菊花,皆枝倔花淡,灑脫自然,淡雅清致,如大鵬展翅,挺然傲立。菊花叢間從右至左分別題寫“郭景純圖贊曰:何優玄發,誦之,增茲道心”“味貌復何奇,能令君傾倒。寫明遠句,想此僧亦自不凡,為君慨此,秋愈益淡杳”“詠菊者多說能霜敵雪,而梁簡文帝乃曰,月精麗草散秋株,洛陽少婦絕妍姝。覺更嫵媚,似脫習氣,為仙花改色”“朝起露濕沾羅衣,寒艷擢影陵寒飚,袁山松句,情至”“若‘夫春露不染色,秋風不改條’十字,正不須以比諛更生君也,幸而無黃金字樣”“橫涂順抹,濁憨無似,落英遇我,乃爾遭際。笑墨浩蕩,菲芳根蒂,老枝倔強,不屑拘細。似神行,何迺使氣,脫略工拙,珠分純利”“招應元負,王筠之句,正自別抒”“陶先生句,悠然見南山”等多組大小不一的行書題字。書法古拙豪放,莊重大氣,與菊花叢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反映了作者剛正不阿的高潔品質和救國拯民的偉大情懷,堪稱傅山先生書畫作品中的巔峰之作。
張根樸得到此畫后,如獲至寶,將此畫以名貴絲絹為底托裱,視為傳家寶,珍藏于家,秘不示人。晚年后,張根樸精神矍鑠,手不釋卷,刻苦攻讀,享壽81歲。謝世前,張根樸將《菊花贊圖》傳于兒子,囑其世代珍藏。
張根樸子克嶷(1644—1720),字偉公,號拗齋,聰慧絕倫,學業精到,18歲時便“文壇樹幟、藝苑騰聲”,清康熙十八年(1679)高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知府等職。他任廣西平樂知府期間,苗、瑤、侗等少數民族雜居,偷盜成風,盜賊受當地酋長庇護,無法歸案。他只身深入苗寨,以信義說服苗寨酋長,抓獲兩名巨盜。任廣東潮州知府后,當地土匪猖獗,他親率士兵攻破匪營,斬掉3名匪首。當地一土豪為富不仁,搶親打死新郎后,買通省按察司、布政司主要官吏為其說情。張克嶷不畏權勢,秉公處決了土豪。張克嶷致仕后,應邀參與清康熙《平陽府志》的編修,并為之做志后。后杜門讀書作畫,著有《大題真稿》《小題真稿》《洧聞編》等,享年76歲。臨終前,張克嶷把《菊花贊圖》傳于兒子亦堪。
張克嶷的兒子亦堪(1677—1733),字直甫,別稱二公,受家風熏染,悟性極高,幼年隨父生活在京城,在國子監讀書時曾與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同窗。因無心于仕途,拜山東著名書法家趙執信為師,成為出類拔萃的書法家。他四處云游,廣結名士,賦詩作畫,著有《說楷》一書。后又潛心學醫多年,醫術精湛,免費為窮人治病,在民眾中口碑極好。雍正十一年(1733),張亦堪云游行醫中,在江西建昌縣去世,享年56歲。友人將其遺體送回原籍安葬。現本村及周邊鄰村珍存著他多件墨跡,當地民間流傳著他不少書法、行醫的故事。
張根樸、張克嶷、張亦堪祖孫三代學識淵博,品行高潔,被當地群眾稱贊為“祖孫三鴻儒”,歷代《聞喜縣志》《絳縣縣志》均錄載其事跡。
1979年,絳縣橫水鎮下莊村修水庫需用石料,張氏后裔主動將其祖塋挖開。出乎人們意料,張亦堪棺木完好,衣著端正,肉身尚存。棺內隨葬著文房四寶、印章、眼鏡等百余件珍品,尤其是傅山《菊花圖贊》完好如初,堪稱奇跡。其后裔將《菊花圖贊》帶回家中收藏。1981年,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后裔主動將傅山《菊花圖贊》無償捐獻給聞喜縣檔案館。山西電視臺聞訊后,錄制成新聞在《山西新聞》節目中播放,以表彰其后裔為國獻寶的嘉舉。30多年來,傅山《菊花圖贊》一直由聞喜縣檔案館珍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