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1-27
1400多年前的隋朝官員楊尚希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精簡機構、裁減冗員的人。
好學上進 質樸忠誠
楊尚希,533年生,弘農(今靈寶市)人,家世官宦。父親楊承賓,任商、直、淅三州刺史。楊尚希11歲時就辭別母親,到長安學習。涿郡人盧辯見了他,很驚異他的才學,讓他到太學學習。他刻苦好學,孜孜不倦,同學們都很佩服他。北周太祖曾到太學行尊師之禮,楊尚希當時18歲,太祖讓他講《孝經》,其言辭和義理流暢懇切。太祖視他為奇才,賜姓普六茹氏,提拔他當國子博士,又轉任舍人。楊尚希歷仕北周明帝、武帝兩代,歷任太學博士、太子宮尹、計部中大夫,賜爵位為高都縣(今晉城東北)侯爵,任東京司憲中大夫。
周宣帝時,令楊尚希安撫華山以東、黃河以北地區。他到達相州(今安陽市)時,宣帝去世了,與相州總管尉遲迥在管舍發喪。楊尚希出來對左右說:“蜀公尉遲迥,哭帝而不哀,眼神又不安,將有其他計謀。我不走,將會遭難。”于是夜里走捷徑而逃走。天亮后,尉遲迥才發現,于是分兵幾十騎從驛路追趕他,但是沒有趕上,楊尚希順利回到了京師。因為尚希也姓楊,加上他在朝中威望很高,又夜走相州冒死回京,所以,隋文帝楊堅很賞識楊尚希。天下至德,莫過于忠。隋文帝受禪登基后,任命他為度支尚書,爵位進封為公。
力主變革 精簡機構
隋開皇二年,時為行臺兵部尚書加銀青光祿大夫的楊尚希,出任河南道長官。建朝初年,隋文帝以統一大業為重,郡縣設置和行政規劃尚未調整,一任沿襲舊制。楊尚希來到河南,見所轄區州郡過多,機構重疊且人浮于事,官冗之患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針對這一時弊,楊尚希力主變革,他坦誠地向隋文帝上表進言,“自從秦國統一天下,罷諸侯,置郡守,漢魏及晉代,邦邑屢屢變動。我看當今的郡縣,兩倍多于古代。有的地無百里,就設了幾個縣;有的地方戶數不滿一千,卻由兩郡分別管理。設的官員多,用度一天比一天多。官吏、兵卒幾倍于以前,租稅調賦一年年減少。清廉精干的良才,百里難以挑一。這就是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再彈之義,瑟無膠柱之理。現在要保存重要的郡縣,去除虛設的郡縣,合并小郡為大州,國家就不會減少賦稅,選舉也易得賢才。我冒昧地陳述一孔之見,拜伏于地聽您裁處”。楊尚希指出了機構重疊、冗員充塞的弊端,申明改革機構,削減冗員的必要。自此,“十羊九牧”成了民少官多、機構臃腫的代名詞,至今膾炙人口。
隋文帝不愧為一代明君,從善如流,對楊尚希的進言大為贊嘆,認為其中所言切中時弊,并當眾對楊予以嘉獎。后來在政治體制改革中,采納了楊尚希的建議。在中央確定三省六部的基礎上,“罷天下諸郡”,地方只設州、縣兩級,同時合并了一些州、縣,精簡了近三分之一的機構,削減冗員近四千人,整個機構設置更加合理、實用,官吏配置更加精干、有效,為我國封建盛世的開創奠定了良基。
勸諫隋帝 抓大放小
開皇四年,楊尚希又任瀛州(今河北省河間縣境)刺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授銜上儀同。楊尚希品行敦厚,加上精通典籍,在朝中威望很高,是朝廷重臣。隋文帝每日卯時上朝,日頭偏西仍不知疲倦。尚希于是勸他說:“周文王因太憂慮太勤勞而損了陽壽,周武王因安樂而延年益壽。望陛下抓主要事情,剩下的責成宰相去做。繁雜之事,不是皇上應該親自處理的。”隋文帝對此“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之法,大為賞識,竭力稱贊楊尚希是“愛我者”,從而更加器重。
為官一任 造福一方
楊尚希素有腳疾而行走不便,隋文帝關心他,以“蒲州(今山西蒲坂)有美酒,足堪養病,屈公臥治之”為名,調其任蒲州刺史,并領本州宗團驃騎。楊尚希在蒲州甚有惠政。他帶領百姓興修水利,引河水灌溉,筑堤防千里,造田數千頃,農業經濟得以發展,百姓生活安居樂業。
蒲州這個地方,原來市井交易有些不規范。對此,尚希設置標準的銅斗鐵尺,投放市場,以正公平。隋文帝知道后,大力提倡,詔令天下仿效實行。又有偷盜官租中之蒿麥者,為吏卒所捕,尚希認為這是刺史未能教化好的緣故,盜麥者沒有什么罪過,當面安慰教育釋放,并囑咐回贈盜麥者蒿麥一車,使盜者十分感動,痛哭致謝。
楊尚希后來因腳疾致癱,老百姓聞訊,“多方奔馳,爭為祈禱”。其深得民心的感人故事流傳至今。可以說,為官者只有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群眾才會感激他、愛戴他。為官最大價值就是“為民辦事”。開皇十年,楊尚希逝于蒲州,時年57歲。楊尚希為官清正、作風淳樸,整肅官冗之患、造福百姓的事跡也被載入史冊,流芳百世,在人民心中樹起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三門峽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晉公網安備 1408020200042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