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1-22

▲閻敬銘雕像 (資料圖)
稱官員為清官,是百姓給予官員的一種褒揚,做清官重要的是人格的修養和歷練。清官清在哪?《清史稿·閻敬銘傳》中的相關記載,頗有深意。
清官之清,乃清廉自守,吃虧吃苦。“處物要吃虧立身要吃苦,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這是閻敬銘在山西運城永濟市虞鄉鎮樓上村故居前題寫的對聯。他任地方官時,衙署大堂后總要放一架紡機,他在堂前辦公,夫人在堂后織布。有人暗中嘲笑他,他卻指著棉袍,驕傲地說:“此中之絮,內人所手彈也。”就連他調任戶部尚書的時候,也是布服敝車,悄悄進京。
在山東巡撫任上,閻敬銘請一位學政吃飯。桌上擺的是:青菜白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一碟燒餅。學政勉強吃了半碗米飯,回家后抱怨道:“這哪里是在請客,簡直是祭鬼。”閻敬銘母親六十大壽,他準備的也只有兩斤豬肉。這事讓人笑話了好多年,但他總說:“必廉乃能勤,必儉乃能廉。吾以此相士,百不失一。”
清官之清,乃嚴于律己,一心為民。閻敬銘工作勤勉,不辭勞苦,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據清人胡思敬撰《國聞備乘》載:“敬銘為戶部尚書時,每晨起入署,日晡而散,司員上堂取諾,窮詰再三,必盡其底蘊乃已。隨身自備一冊,視文牘要語伏案手自抄之。腹饑,市燒餅二枚,且啖且抄。勤劬耐勞苦,雖鄉村老學究不逮。”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1877年,山西大饑,朝廷派閻敬銘去視察賑務。他穿著一身“搭鏈布”就出發了,還命令下屬也穿這種粗布衣。到了山西,籌款調糧,奏請裁減差徭。當查明多次賑災不力的原因后,他果斷地查拿了貪官知州段鼎耀等人;以滋擾地方之罪,彈劾了禮部尚書恩承、都察院童華一伙,贏得百姓交口稱贊。在此期間,他寫下了《虞鄉縣強宜庵免減差徭記》功德碑文:“天下有苦無復之,而仍忠于事上者,其農民哉!不知其忠,遂不知其苦,不仁之甚者也。孟子言王政,首以不奪農時,寬其徭役,使天下知農之利、農之樂,而世於以治。”字里行間,涌動的是他愛農憫農、體恤民間疾苦的熾熱情懷。
清官之清,乃公正公開,不謀私利。閻敬銘在擔任“總辦湖北前敵后路糧臺兼理營務”的時候,為了防止貪腐,首創了公開辦公的做法——辦事廳“左右中,各設長案,己與諸司環坐,昕夕治事”,即一天到晚和同僚們在一個辦公室里做事。而到了戶部,他“立科條”、明章程,并把這些文件公開張貼上墻,“使吏胥不克上下其手”。
據《南亭筆記》卷六記載:閻敬銘主持戶部時,發現直廬(官員值班室)茶房里,放了兩種點心供官員食用。他以為浪費,就下令裁撤了。這惹得同事、下屬抱怨,他默不作聲,從袖子里取出自帶的燒餅旁若無人地吃起來。此后,再也沒人抱怨。
清官之清,乃不徇私情,以國為上。閻敬銘在湖北任按察使,和兩廣總督官文私交甚厚。官文的一個副官強搶民女致人死亡,死者父母告到縣、府,無人敢過問。閻敬銘勃然大怒,跑到總督府要人,官文推說病重,拒不接見。閻敬銘抱來被子堵在總督門口,官文無奈,只好交人。閻敬銘也不含糊,立即杖責,發落報邊。
晚清中興名臣胡林翼稱贊閻敬銘,“氣貌不揚,而心雄萬夫。綜覆名實,居心正大”。可見他能成為清官的內在基因。(《寧波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