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0-23
韓家嶺位于中條山腹地的夏縣西溝村,鑒于被贊譽為“群眾領袖”的革命先驅嘉康杰在西溝的早期活動,該村于1936年就創建了黨的組織。抗日戰爭期間發展黨員55人,在當時的晉南是一個黨員最多的黨支部。自1931年嘉康杰將中共河東中心縣委駐地遷至韓家嶺,這里便成為中共河東中心縣委、中共河東特委、中共夏縣中心縣委等領導機關駐地,中條地委、條西地委、晉豫地委,以及太岳五地委、三地委也在此活動。因而韓家嶺成為了晉南革命戰爭的指揮中心和活動中心,堪稱河東革命搖籃、晉南革命心臟、紅色延安的大后方。
嘉家在韓家嶺有一座莊園和幾百畝地,嘉康杰在一次收租中免地租、燒地契、打開糧倉給佃農分糧食,在韓家嶺一帶積累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1931年7月,中共河東中心縣委原駐地中山中學被國民黨篡奪領導權,對校內師生嚴密盤查,嘉康杰當即決定停止黨與中山中學的一切聯系,中共河東中心縣委機關轉移至韓家嶺;1936年3月,為配合紅軍東征,嘉康杰在泗交東交口成立了“晉南紅軍游擊隊”,發動了著名的中條山暴動;1937年7月,按照要晉南20天完成擴軍3000名的指示精神,嘉康杰奔赴各縣,號召青年踴躍參軍,動員了1500余名河東兒女走上了抗日戰場。這些新兵在韓家嶺集中短訓后,被逐批送往陽城——八路軍總部新兵接待處;1938年夏,中共北方局把韓家嶺確定為在山西建立四個戰略區革命根據地之一。同時,根據“在中條山打起自己的旗幟來”的指示,中心縣委在韓家嶺建立了培訓基地,先后對各縣游擊隊骨干集中進行軍事政治訓練;舉辦各縣黨政軍領導干部培訓班,集中學習戰略方針,提高領導水平和工作能力,爾后分赴各地展開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工作。在距離韓家嶺不遠的曹家莊還建立了修械所,主要生產“八音手槍”,是晉南唯一的武器制造和修理基地。
駐扎在韓家嶺的機關干部和部隊官兵很快增加到400余人,當時的一切生活之需均無來源,條件十分艱苦。中心縣委在韓家嶺建立了合作社進行生產自救,解決地方組織和部隊生活所需。“抗日供銷社”“平民小學”“八路軍縫紉組”“秘密窯洞”“晉南黨政干部培訓班”等應運而生。
韓家嶺群眾為給駐村黨的機關和部隊站崗放哨、傳遞情報、資助生活、做軍鞋縫衣裳、抬擔架支前,常常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當時僅有200多人的西溝韓家嶺,就有55人入黨,57人參軍,呈現出一幅“雨打青山山更青,血染紅旗旗更紅”的景象。
1945年3月3日,西溝韓家嶺得到了《新華日報》的通報表彰。1947年6月30日,太岳武裝總會在慶功大會上授予夏縣抗戰有功模范縣;西溝韓家嶺被授予英雄模范村。
近年來,夏縣縣委、縣政府將西溝韓家嶺確定為全縣75個重點項目之一,總投資571萬元,新建了“晉南革命圣地——韓家嶺”紀念碑,建成了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展館和嘉康杰生平事跡兩個紀念館,修繕恢復了中共夏縣中心縣委舊址、嘉康杰故居和八路軍后勤窯洞。
(《山西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