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裴旭薇時間:2019-08-09
三伏天的早上5點,新絳縣萬安鎮杜莊村的劉曉軍已開始在他的養牛場忙碌開了。粉碎、拌料、消毒、飼喂,3個多小時下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褲,他拿起毛巾擦了一把額頭上滾出來的汗珠,拍了拍身上的草灰。很難想象,這位干得渾身是勁、忙得不亦樂乎、完全忘我的年輕人,曾是航空公司的一名年薪30萬元的高級簽派工程師。
劉曉軍畢業于中國民航大學,先后就職于順豐航空公司和東海航空公司。2016年,他在東海航空公司擔任高級簽派工程師,有了施展自己專業技術的平臺,也享受著優厚的生活待遇,抱上了一輩子衣食無憂的金飯碗。
2017年3月,劉曉軍在家鄉“鳳還巢”計劃的感召下,看中家鄉最具發展前景的養牛業,毅然放棄了穩定、舒適、高薪的工作,帶著自己的積蓄和借來的200萬余元,從繁華的大城市回到家鄉杜莊村,選擇了臟、苦、累,而且沒有任何保證、完全陌生的行業,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成了一個真正的“牛倌”。
萬事開頭難。大規模養牛需要的場地大,而且要水電方便、交通便捷。劉曉軍找了很多天都沒找到一個滿意的場址。此時,新絳縣“鳳還巢”計劃領導小組和萬安鎮黨委、政府了解到劉曉軍的困難后,主動與杜莊村溝通,把村里一個占地50畝的廢棄磚瓦窯,以合理的價格承包給劉曉軍,并且一包就是30年。
由于長期廢棄,進出養牛場的路只有一條泥土小路,周圍全是垃圾,車輛根本無法出入。鎮里了解情況后,與劉曉軍一起去縣交通部門申請改造這段土路。如今,這條土路已經修成寬闊的水泥路,沿路兩側栽著整齊的冬青。在建牛場時,萬安鎮黨委、政府還介紹劉曉軍去大型的牛場觀摩,學習現代化養殖場的建設經驗。村委會還幫他聯系附近的磚瓦窯,把有點瑕疵但不影響質量的磚以很低的價格賣給劉曉軍,使劉曉軍養牛場順利建成。
剛引進牛犢時,由于經驗不足,劉曉軍買的牛犢品種不是很好。牛犢太小,加上運輸過程中的影響,好多牛犢在買回來后都生病了,幾個月沒長膘,還花費了許多醫藥費。2017年10月底,新絳縣“鳳還巢”計劃領導小組參觀劉曉軍的牛場,了解到他的困難后,積極聯絡養牛專家給他現場指導。在專家的建議下,劉曉軍把養殖重心從小牛犢轉為架子牛。
200頭牛需要進食大量的粗飼料,而萬安鎮是油桃生產基地,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種植的油桃,種植玉米很少,這對每年需要幾百噸青貯玉米秸稈的劉曉軍來說又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外地的草送過來每斤都超2毛錢,成本太高。他便與周邊的玉米種植大戶溝通,達成合作協議,劉曉軍給農戶牛糞,農戶把秸稈給劉曉軍。通過牛糞換秸稈的方式,他順利收集了80多萬公斤青貯玉米秸稈,每斤成本僅僅不到五分錢,解決了牛場的粗飼料問題。
2018年元旦,“鳳還巢”計劃領導小組再次走訪劉曉軍的牛場,看到不少牛都可以出欄了,他們建議劉曉軍屠宰后出售新鮮牛肉,一頭牛能多賣1500元至2000元。“鳳還巢”計劃領導小組利用在外地建立起的微信平臺,把劉曉軍出售新鮮牛肉的信息發到新絳縣在北京、上海、重慶、西安、廣東、太原等地的商會,幫助他增收了10萬余元。
劉曉軍是養牛場的老板,也是場里的一名普通工人,雖說曾是航空企業的工程師,骨子里卻依然是吃苦耐勞的農家孩子。每天天剛亮,他就進入養牛場開始忙碌,傍晚時分才拖著疲倦的身子回來。如今的他已從最初的分不出牛的公母,到現在能一眼認出牛的品種、血統、年齡,估出牛的體重,能看出哪頭牛病了,知道用什么藥、打什么針。他的養牛場也成了當地青年羨慕的創業之地,在周邊一帶名聲大振。
談到未來的發展,劉曉軍信心滿懷。他為自己訂立了目標:3年后基礎母牛要達到500頭,做到自繁自育,存欄800頭,出欄1000頭,年產值要達上千萬元,使自己的養牛場成為帶動一方發展的農牧集團。還要成立自己的牛肉屠宰加工廠,讓更多的人吃上放心牛肉,為家鄉作貢獻,也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