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解世忠 朱 姝時間:2019-07-29

瑞恒農業的農機手在使用機械為農田噴灑農藥(資料圖片)
時值七月,新絳縣三泉鎮,在一片一眼望不到邊的玉米地里,一名工作人員正在通過現代化農機進行農藥噴灑。
一個人完成超大面積的農業作業,這已經成為新絳山西瑞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瑞恒農業”)工作人員的工作常態。
“確切來講,現在瑞恒農業正在通過26名員工,打理著三泉鎮一帶1.8萬畝的土地。”瑞恒農業董事長晁貞良告訴記者。
這種超高的工作效率,還有這種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的作業方式,放在傳統農業時代,根本是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然而,在向現代農業突破轉型的運城大地上,這種情形卻在真實地上演著。
日前,記者走進瑞恒農業,探尋“26人,1.8萬畝”這組數字背后所蘊藏的多層含義。
產前:統一“回收”土地
“地就那么點兒,種小麥除去種子、化肥、打藥錢,一畝地也就收入五六百塊錢,還占著人,不能安心出去打工。”新絳縣三泉鎮雙坨村六組村民王建林說。
在新絳縣三泉鎮這一糧食主產區上,王建林的“種糧困局”并不是個例。
產生這種困局的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當前人均耕地少。運城農村的普遍情況是人均一畝多地,拿小麥地來說,每畝收獲的小麥年收入基本在500元左右。這樣的收入無法讓老百姓把農民作為一個職業,也無法維持日常生活支出,因此農民紛紛外出工作,家中耕地收入不再是家庭的唯一或者主要收入來源。
可是,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運城人的“土地情結”非常濃厚,有地就有家。所以就算外出工作,大多數人都不愿放棄自家的這“一畝三分地”。
然而事情在2015年前后發生了變化。
“在2015年我把我家的小麥地流轉給了瑞恒農業,全部交給他們打理去了。”王建林說,“瑞恒農業每年每畝地給我租金500塊錢,他們企業的人從種到收就全權負責了,我就啥也不用管了,真是給我省了不少事兒。”
除了土地流轉的租金外,王建林還在瑞恒農業打散工,每月還有2000多元的打工收入。這樣的生活,王建林覺得也挺美。因為不用外出去打工,也能掙錢,還是“雙薪”。
在三泉鎮里,有王建林這樣將自家土地完全流轉出去當“甩手掌柜”的,也還有不放心別人種自家地的農戶。
“根據這些農戶的特點,我們提供了‘點餐式’的土地托管服務。”瑞恒農業土地經營部員工馬棟梁說,“我們的農業托管服務覆蓋了糧食種植的全部環節,農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來進行‘點菜’。”
這種土地托管的方式,滿足了部分不愿意流轉土地、但需要社會化服務農戶的需求。瑞恒農業制定了“點餐式”的單環節托管服務、“套餐式”的多環節托管服務,以及“保姆式”的一條龍全程托管服務。目前,單環節托管面積達10000余畝,多環節托管面積4000余畝,全程托管面積4000畝。
從今年開始,瑞恒農業就在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之外,試水“土地入股”這一土地集中方式,以期覆蓋更廣大的農戶。
土地入股,就是農戶以自家土地入股,最終土地產出農戶與企業以8∶2的比例分紅。目前,瑞恒農業通過這一方式集中到200畝土地,王建林的地也在這200畝地當中。
“土地流轉方式下,因為合同期不長,管道、有機肥等好多東西公司沒法上。入股以后,農戶和企業共同開發這塊地,企業有了自主權,也敢在土地上投入設施了。土地投入得多了,當然收成也好,也能分更多的紅。”王建林談起自己從土地流轉方式轉向土地入股方式時這樣說。
然而,土地入股這種方式王建林一開始也是持懷疑態度。
“他們企業真的能把我的地種好嗎?”王建林坦率地講出了自己一開始的擔心。
然而,這種擔心很快就被眼前增收的事實打消掉了。
“在已經入股的土地上種的小麥,畝產能達到自己種的兩倍。如果能有這樣收成的話,我們也就挺放心的了。”王建林說。
因為土地入股存在風險共擔的特性,瑞恒農業還跟簽訂入股合同的農戶們簽訂了保底協議。遇上年景太差時,可以用平均500元每畝的保底價確保農戶收益。
目前,瑞恒農業以銜接小農戶共同發展,已在三泉鎮周邊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和土地入股這三種方式,集中土地1.8萬畝,積極探索通過市場化模式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努力向市場要動力、向市場要牽引力。這樣土地的規模化,為之后在這些土地上進行專業化、機械化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
產中:統一種植管理
瑞恒農業公司所在地門前,是一片260余畝的高標準糧食作物示范園。這是一片示范園,更是一片試驗田。規模化的土地,讓專業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成為現實,并惠及當地糧食生產。
記者注意到,在這片示范園的田壟上,插著“5766”“5218”等不同數字的標識牌。
“這是現在我們正在試種的幾個糧食品種,這些標識就是用來區分各個品種的。”晁貞良解釋了這些標識牌的作用,“通過在這片示范園上試種,最終篩選出更適合我們這片土地特質和氣候環境、產量更高的優選糧食品種。”
瑞恒農業面向全國征集、引進新品種,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石家莊農業科學院都有技術合作。同時,為確保品種的前瞻性,瑞恒農業先后與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在這片示范園上,光玉米種子的試驗品種就達到500多種。
“種子的真假問題一直是困擾小農戶種植的關鍵問題。”晁貞良說,“小農戶生產條件下,農戶無法對種子進行篩選,種子選不對,勢必影響之后糧食的產量,更影響農戶的收益。”
這種“產學研”合作模式,不僅讓糧食生產從最根源上保證優良品質,更在價格上比小農戶自己購買低15%,甚至更多。
在糧食產中的各個環節里,除了種子更物美價廉了,播種、打藥、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管理環節更體現集約化、科學化的管理特點。
例如,播種環節采用種肥同播的方式,在管理環節采用了無人植保機、小麥自助噴霧機等機械設備,緩釋肥、低殘留農藥等優質、有機農資的使用,病蟲害的統防統治等,都是土地規模化基礎上的效率提升體現。
白俊勝是三泉鎮的一名農機手,去年他帶著自己的車輛登記證書、駕駛證在瑞恒農業辦理了入社手續,成為了一名“編外”農機手,即有活兒上崗,沒活兒機動的人員。
談起現在的操作模式,他覺得快捷多了。
“就拿播種來說,現在基本都是種肥同播,瑞恒農業這邊已經將土地整合成大片了,而且統一了種子和緩釋肥,我這播種農機就快捷多了。”白俊勝說,“不像過去,上午村東頭的農戶讓我開車過去,我用這個種子這個緩釋肥。下一個在村西頭,種子還得再重裝,非常麻煩不說,一天也播不了幾畝,機械化的優勢也沒法充分展現出來。”
效率提升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農戶播種的價格在每畝55元左右,瑞恒農業的播種價格降到了30元,在播種這一環節的成本就降低了將近一半。
像白俊勝這樣的農機手,瑞恒農業現在有100余名。對土地地塊進行計算后,再對農機和農機手進行分配。這種操作方式不僅讓農業生產的成本不斷降低,也讓糧食生產過程更加精準、安全、可控。
“從種子購買、播種、管理打藥等這幾個環節來看,公司種植的小麥,跟我自己種的時候相比,每畝種地的成本能少100多塊錢。而且科學管理后,小麥產量明顯增多了,基本上每畝增收100塊錢。這樣一多一少,一畝地比過去能多掙200多塊錢。”王建林說,“不光是成本降下來了,還上了很多我以前聽都沒聽過的機械,確實讓我們這些老百姓大開了眼界。”
產后:統一加工銷售
在瑞恒農業這片示范園的一角,靜靜矗立著一座高塔。這座塔外表看上去平淡無奇,其實它是新絳縣第一座糧食烘干塔,它的日烘干能力能達到200噸。
眾所周知,小麥、玉米收割后需要進行剝穗、晾曬。在傳統農業生產中,這個環節基本是靠人力完成的。剝、晾的過程相對粗放,尤其很多農戶在馬路上晾曬小麥和玉米粒,遇上下雨天還容易發霉。這對最終糧食產品的存儲和銷售都帶來致命的影響。
“因此,我們購置并建成了這座烘干塔。在我們機械化收割后,小麥、玉米不入農戶家里,直接進入這個糧食烘干塔,當天就可以變成糧食產品。”晁貞良說。
最受王建林好評的也是這座烘干塔。
“這樣給我們老百姓省去了大麻煩,不僅不用再費事拉糧食去曬,也不用再熬煎下雨把玉米淋了、漚了。”王建林說。
可見,這座“糧食烘干塔”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減少糧食霉變和浪費,保證糧食安全。
同時,對于糧食產后的秸稈,實施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項目,力爭提升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這也避免了農戶收割后焚燒秸稈帶來的生態影響。
瑞恒農業繼續完善了倉庫、曬場、糧食清選、加工設備等設施設備配套,建立了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嚴格管控糧食從收到售的一切環節安全。截至采訪發稿前,瑞恒農業在組織經營面積1.8萬畝的土地上,年生產優質小麥9000余噸,生產優質玉米10000余噸。
在這樣“優種、優管、優收、優儲”的優質生產鏈條下,瑞恒農業的糧食向來是“供不應求”的狀態。
實際上,瑞恒農業參與糧食經營管理部分的工作人員也只有區區26人。這種高效的生產方式,并不是消解了農業傳統生產力量——農民群體,而是將農民群體、小農戶化零為整,投入到整個規模化生產的背景中去,解放了生產力,更提升了生產效率。
“目前的糧食銷售是以大宗銷售為主,一小部分拿出來做深加工。”晁貞良說,“這也是我們目前正在謀求深入發展的領域,我們已經在尋求產業鏈條的拉長和產品附加值的提高。”
在瑞恒農業的展示大廳里,記者看到了小包裝的面包粉、餃子粉以及五谷禮盒等產品。
新絳縣歷來是優質小麥優勢生產區,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地域優勢,著重引導發展“優質強筋小麥”生產,瑞恒農業注冊了“絳糧一品”“晉德”等糧食產品商標,申請了“綠色食品”認證。立足這一定位,瑞恒農業積極打造“運城面粉”這一品牌。
同時,瑞恒農業與新絳縣晨雪面粉廠簽訂了《優質強筋面粉產品合作開發協議》,延伸了產業鏈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更提高了效益。他們還通過參加全國性的農產品展會、電商平臺等方式,打造“優質強筋面粉”品牌。
自2013年成立以來,瑞恒農業采取的“統一種植品種、統一產中管理、統一質量把控、統一烘干加工、統一儲藏銷售”這“五統一”管理模式,一改往日小農戶種地各自為戰的經營管理狀態,形成了抱團經營、群策群力的態勢,讓農民增收走上了快車道。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