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07-31
寶泉局為清朝最大的造幣機構,分設四廠鑄錢,其北廠在雍和宮南面的北新橋三條。通過追溯這座大型鑄幣廠的歷史淵源,可以一睹明清時期的鑄幣體系,了解古人的金錢觀念。
“寶泉局”之名由來已久,早在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便于應天府(今南京)設寶源局,掌管鑄錢之事。明洪武元年(1368),朝廷在各行省設寶泉局,與寶源局同鑄“洪武通寶”錢。
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后,在北京設置寶源局,隸屬工部,天啟二年(1622)又在北京設寶泉局,為戶部所屬的鑄幣工廠。
清廷入主北京后,沿襲明制,在工部和戶部分別設立寶源局和寶泉局,并在各省設立鑄局。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朝廷規定,每省只設一局,并統一將各省局的名稱以“寶”字為首。此后,各省設立的鑄幣局增減頻繁,至清光緒年間,僅存北京的寶源、寶泉兩局,外省鑄局相繼停廢。光緒三十一年(1905),寶源局裁撤。宣統二年(1910),寶泉局也被裁撤。
據《北京金融史話》載:“清代雍正四年(1726),重定寶泉局,分設四作廠鑄幣,全部位于東城界內。東作廠位于東四牌樓之四條胡同,爐十二座;南作廠位于東四牌樓之錢糧胡同,爐十二座;西作廠位于北鑼鼓巷之千佛寺后,爐十四座;北作廠位于北新橋之三條胡同,爐十二座。正爐共五十座。東南西三廠又各置勤爐三座,北作廠一座。以備銅鉛多余,加卯鼓鑄?!逼浔弊鲝S便地處今雍和宮大街東側的北新橋三條胡同內。
北新橋三條位于雍和宮南側,呈東西走向,明朝屬北居賢坊,稱王大人胡同。清朝屬鑲黃旗,乾隆時沿稱,宣統時東段稱趙公府,西段稱王大人胡同。民國時仍稱王大人胡同。
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北新橋三條。雍正年間置寶泉局北作廠于王大人胡同。
因該廠消失已有百余年,難以確定其所處的具體位置。據傳,寶泉局位于胡同中部,坐北朝南,大門三間,硬山合瓦式建筑,正中懸黑底金字匾額,上書“寶泉局”三個大字。門內為一字影壁。院落為三進,有房屋數十間。其三進院正房九間,東西配房五間,為寶泉局辦公場所。
鑄幣作坊位于二進院東西配房,初設時鑄爐十二座,后有增建。
(《北方新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