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胡基 曾蓋起了一個河東

來源:發(fā)布者:景斌時間:2019-06-13

□梁孟華


胡基,又叫土坯,是河東大地上一門古老的傳統(tǒng)工藝,也是黃土高原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即在青石板上,用特制的木模框,填上濕黃黏土,用柱子捶實,制成四邊棱角分明、兩面光平的土塊,曬干后,可做蓋房子的主體材料。

胡基始于何年,源于何人,我不得而知!但,我想:數(shù)千年以來,自從大河之東的人類走出穴居,在迤邐漫卷的黃河兩岸開始了田園牧歌的時候,便再也離不開胡基的遮風擋雨。為此,我還想:舜帝登基的時候,一步步走向蒲州大地那座神圣莊嚴的最高建筑,那氣象萬千的巍峨一定是用一塊塊胡基壘砌而成的;而把都城建在安邑的大禹,在打造華夏第一城的繁榮和夢想時,那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夏王朝政治經(jīng)濟中心,也一定是用一塊塊胡基構筑而成的。特別是春秋五霸,跑馬圈地;戰(zhàn)國七雄,劃地而治,大興土木,建廟宇宮殿,造大院高墻,又怎少得了一塊塊胡基地拔地而起……

自秦漢以降,在河東大地的黃土高原上千千萬萬的鄉(xiāng)親們,蓋房、砌墻、盤炕、泥灶火,哪一家的住宅又能離得了這小小的胡基呢?

于是,在華夏農(nóng)耕文明時代的不斷演進中,打胡基已成為河東人,甚至華夏民族安居文明的一道主風景。因此,漫漫數(shù)千年來,黃河邊上,除了驚濤拍岸的日夜怒吼聲,纖夫拉纖的陣陣號子聲,還有河東漢子打胡基此起彼伏一錘緊過一錘的震天巨響:三锨、六腳、十二杵窩……

一抓三锨土堆山,六腳天涯都踏遍。

十二杵窩平天下,黃土如磐能補天……

在激流滾滾的大潮中,一個浪尖又一個浪尖淹沒了多少王朝,傾覆了多少高樓。然而,倒了,又建起;建起,又倒了。在這歲月輪回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河東男人們“把打胡基,娶媳婦,蓋房子”作為人生大事來做。

上世紀70年代的日子苦,凡見到一磚到頂?shù)膲Γ嵌际枪疑w的房屋。百姓若想蓋房,沒錢買燒制的磚塊,只花少許的錢,用少量的磚塊做地基,墻體基本上用胡基砌成。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爺爺、父親、大哥、二哥個個都是打胡基好手。我家的牛房、灶房和我童年居住的小房都是靠著他們披星戴月打下的胡基蓋起的,冬暖夏涼的土木房屋曾盛滿了我整個童年、青年的星空和夢想。

打胡基既是個苦力活,又是個技巧活。

在晉南農(nóng)村,“打胡基”曾是農(nóng)村小伙子的一門必修課。“打胡基”雖屬力氣活卻暗藏學問,只有懂路數(shù)且能撲下身子吃苦的人,才能打出讓人服服帖帖的胡基來,否則,僅憑三腳毛功夫是難以完成這門苦差事的。

那時村子里,對一個小伙子的最高評價,就是看會不會打胡基,打胡基的水平如何。在我們村,一般水平的每天能打300多個,水平好的能打500多個,頂級高手一天能打800多個……打胡基的高手們頗受鄉(xiāng)親們器重,政治社會地位很高,特別是找對象、娶媳婦,頗受歡迎。

“一塊胡基三锨土,連捶帶打二十五。”若想摞成一排排一座座數(shù)千塊,甚至數(shù)萬塊“秦長城”一樣的胡基垛子,談何容易?想想脊背都冒涼氣,所以坊間留傳的另一個版本:“當農(nóng)民千萬不要打胡基,當干部千萬不要爬格子。”尤為悲壯的是,這兩樣我都占全了!

記得剛從學校回來,看到父兄在后院、在村東、在崖下“咚咚咚咚”地打胡基,有時還幫父親撒灰、幫兄長填土。看他們打胡基貌似表演,游刃有余,不由得羨慕不已,為了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和補貼家用,便自告奮勇要打胡基。

父親盡管并不看好我的打胡基能力,還是耳提面命,諄諄告誡,理論上先培訓一番:打胡基時,首要選好位置,取土方便,通風向陽,有摞胡基的場子。胡基摞子距離遠近很講究,要距石板恰到好處。遠了,來回多跑路,費體力、費時間,影響速度;近了,摞不了幾垛,又得平場子,搬石板,誤工誤時。特別是,打胡基的土要選凈土、素土、純黏土,任何含雜質(zhì)的土都不宜用。土的濕度更要講究,不能干,干了不粘、不結實;不能過濕,過濕太泥,打不好,摞不起。只有土的含水量適宜,打胡基不僅速度快,而且好看,結實耐用。尤其是平場子更要講究,要選擇水浸不到的地方,墊高一點,踏實拍平,兩頭略高一點,這樣的摞子不易倒塌。

面對父親的嘮叨,我一邊哼著應著,一邊把打胡基的工具四大件“模子、平底柱、草木灰和青石板”,連同母親灶膛里積攢的草木灰一起放到平板車上,吱吱呀呀拉到村東的取土坑里,在那個廣闊的天地間,一面平場子,一面給用于打胡基的黃土潲水,餳上個把鐘頭之后,用鐵锨倒騰過的土有了黏合性,然后放穩(wěn)青石板,并將棰子、鐵锨、草木灰等一切所用的東西準備停當,開始一場“三锨、六腳、十二杵窩”循環(huán)往復的打胡基工序……

打胡基,是重頭戲。一抓就是先抓一把草木灰,上下左右抖動均勻撒在打胡基的模子里,以防土和石板、模子粘連;三锨就是向模子里鏟三锨足夠的黃土,然后用锨拍實;六腳就是雙腳跳上模子,先兩側(cè)再中間,由前向后跳動,各重踩兩腳,在跳動中將土進一步踏平踏實;十二杵就是在六腳過后,從灰籠里提起杵子前后重復各打兩杵,然后在兩側(cè)先左后右交替擊打,由前向后移動共八柱,其節(jié)奏為四慢八快、四重八輕。打完后,杵子放入灰籠中,雙手拄著杵把,雙腳從兩側(cè)由后向前滑動,蹭掉粘在模具邊沿上的土,然后用一只腳順勢蹬掉模具的擋桄,跳下模具,一塊棱角飽滿、雙面平整、薄厚均勻、堅硬瓷實的胡基瞬間完成。

端胡基,是技術活,即打完后把打好的胡基從模子中取出端在手中的過程。其步驟是雙手拘緊蹬掉擋桄的模子,緊貼石面左右擺動,然后突然提起豎立于石上和人成垂直角度,光面朝左,澀面朝右,雙手伸向胡基的底部,用手掌夾緊胡基向上提,在胡基與模子分離的瞬間,右手手指扣住胡基的底部,左手迅速滑向胡基上部壓住檔板,然后順勢90度旋轉(zhuǎn),使胡基從豎向變?yōu)闄M向,這時緊移幾步,將胡基快速而平穩(wěn)地放在摞子上。這一動作,父親和哥哥們能嫻熟輕快地將胡基在手中旋轉(zhuǎn),舉重若輕,如翻烙餅,行云流水一般;而像吾等之流者,就在這一旋轉(zhuǎn)中往往會將胡基撂在地上,摔得稀碎。

摞胡基,是藝術活。有的人會打,不會摞,往往摞起便倒塌。人們便取笑:“會打不會摞,不如靜靜坐。”摞胡基既具技術,又有藝術,可分為花摞和實摞。花摞就是胡基之間留一定的空間,以便通風,優(yōu)點是干得快,缺點是不穩(wěn)固;實摞是貼緊摞不留空,優(yōu)點是穩(wěn)固,缺點是干得慢。不管花摞還是實摞,壓茬是摞胡基的重心、中心和核心,即一正一斜,第一層摞正,第二層摞斜,壓住茬,這樣摞四到五層就形成一摞,非常穩(wěn)固。可惜,我既不會花摞,也不會實摞,打得稀松平常,摞得歪歪扭扭,一個趴下,全排皆倒,俗稱“狗攆兔”。

打胡基,最讓人享受的是,偌大的取土坑里,三五一伙同齡人一起打胡基。安靜時,各自裸著上身,亮著隆起的腱子肉,石柱子上下翻飛,各自暗暗較勁;閑時,大家圍在一起,抽根紙煙,諞諞村史,華山論劍,切磋著打胡基的技巧,評定著村里打胡基的前三名英雄好漢;忙時,來一場“大比武”“打胡基表演秀”,引來半村人,若是人群中有自己心儀的姑娘,更是熱血僨張,英姿勃發(fā),三锨土氣貫長虹,十二錘氣吞山河,展示的是速度和激情,比拼的是數(shù)量和質(zhì)量。

可以說,從跳上模具到跳下模具這一段,是打胡基最養(yǎng)眼最具觀賞性的一段:當看到一個粗壯漢子,在那不大的四方模子上,撒灰、填土、腳踩、下杵,上下連貫,輾轉(zhuǎn)騰挪,一氣呵成,腳不走空步子,手不做空動作,一招一式,準確輕巧,打得快、摞得好,干凈利落,如土上芭蕾、石上舞蹈,不時引來一陣滿堂彩。

回到家里,苛刻的父親終給一副經(jīng)年不多見的笑臉,慈祥的母親偷偷給碗里臥一個平素難得一見的荷包蛋。那種流汗水、拼力氣,脫了衣服爭第一的豪氣;那種天酬勤、地罰懶,敢換日月變新天的硬氣;那種一盆面、兩碗湯,吃過不夠饃來補的霸氣,又怎不讓人蕩氣回腸?

打胡基,成為我一生不可磨滅的記憶。為此,我也常以打過胡基而自豪,曾對那些有出息的老同學自嘲地說:“自從學會了打胡基,再沒下過重苦。”

歲月沒有贏家,時光不相信眼淚。無論是安葬我那尊敬的祖父,還是我那親愛的父親,黃土滾滾中,胡基是祖祖輩輩擋墓窯口的最佳選擇,壘到最后,留一塊胡基的空隙,用白酒浸些燒紙,點著用鐵锨倒進墓窯,叫暖房或烘窯子。火倒進去了,窯口壘嚴了,于是開始卷墓坑,大家七手八腳卷土填墓。墓堆卷起來,還要用胡基壘一個供桌,放燒紙的盆子和供品……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打胡基的夜晚。眨眼功夫,我們踏上了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列車,一下進入了一片魔幻的空間、科幻的維度,數(shù)千年農(nóng)耕文明瞬時被吞沒于歲月長河之中,一個個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的機聲隆隆代替了以往中國農(nóng)人打胡基的石柱聲聲,一座座摩天高樓拔地而起,直入云天,讓現(xiàn)下背著房貸,按著電梯四處奔走于現(xiàn)代城市繁華之中的90后、00后的青年們又如何能夠記起曾經(jīng)輝煌了數(shù)千年房屋的主要建筑材料——胡基!

胡基,曾蓋起了一個河東,曾蓋起了一個故鄉(xiāng),庇護過一個民族的風雨,貯存過一個民族的記憶。

網(wǎng)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