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王捷時間:2019-06-14

2012年,京城走上獻血路
1966年出生的張會一,是芮城縣南衛鄉南衛村人。50出頭的他,在別人眼里常常像是30多歲,這一部分是源于他開朗、豪爽的性格,還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常年捐獻血小板,給他帶來了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滋潤。
提起他第一次獻血,還是在2012年。那段時間,他在北京從事裝修行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街上閑轉,看到北京動物園附近有個獻血點。一直以來,他只是像普通人那樣知道獻血,但從沒弄清楚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出于好奇,他邁出了獻血的第一步。
這一好奇不要緊,要緊的是,張會一知道了獻血能夠救命。后來,忙于生計在各個地方打拼的張會一,沒能繼續獻血,但他對獻血的支持和信念,一直沒有變。2017年年初,他回到芮城,在縣城里開了一家裝潢材料店,結識了同村的老鄉宋海龍。原來,宋海龍是一位無償獻血志愿者,建有一個“芮城三獻志愿者”微信群。張會一得知后欣喜若狂,毫不猶豫便加入了進去,中斷了幾年的獻血夢終于得以繼續。
所謂的“三獻”,是指獻血、獻造血干細胞以及人體器官捐獻。起初,群里只有十多個人,如今,這個群已經發展到了160余人,越來越多像張會一一樣的同道中人匯集起來。
加入這個群體后,每個月群里都會組織義務獻血,張會一了解到,獻血小板要比獻全血能惠及更多人。由于需求量大,血站里的血小板常常處于短缺狀態,于是,他開始每個月去兩次運城市中心血站,捐獻血小板。“在芮城可以獻全血,但是血小板需要專業的機器,所以只能去市中心血站完成。”他說。
“獻全血半年一次,一年只能獻兩次,而獻血小板一個月兩次,一次400毫升,一個月就能獻800毫升了。血小板在人體內起到凝血功能,有白血病或生產、遭遇車禍等大出血的人都需要。”張會一說,血小板是通過機器從血液里提取出來的,把剩余的成分回輸到體內,然后再循環直至采集完畢,這個時間相對獻全血來說比較長,約一個小時。
“有的人害怕針頭傳染,其實現在技術非常發達,這些完全不必擔心,而且獻了血小板對人體也沒有害處。”他說,“一般人一個星期就恢復了,按照國家規定,半個月獻一次,如果不獻,人體就自動把它排出了,既然如此,還不如獻出去幫助更多的人。”
三年來,他只有一次因血小板偏低獻了200毫升,其余都是400毫升,每個月兩次雷打不動。張會一笑說自己沒統計過自己總共獻了多少毫升血小板,不過記錄他每一次具體行動的獻血證,早已摞了厚厚一摞,有20本了。
惠人惠己,帶動全家獻愛心
如今血站工作人員的態度,也讓張會一特別暖心。“他們態度特別好,每次我獻完血小板后第二天,他們都會打來電話,問我頭暈不暈、有沒有不舒服,我都會說挺好的,完全沒有什么不適。”他說,科學的獻血方式及恢復方法,對身體很有益處。
“既然獻血能幫到別人,自己還能造出新的血液,對身體有好處,為什么不做呢?”張會一說,捐獻合適的血小板,既解了他人的燃眉之急,又利于自己的新陳代謝和身體健康,還能為自己和家人儲存應急血液,可謂惠人又惠己。
不僅如此,張會一說,在獻血的同時還可以幫你檢查一下身體,血液有什么問題一下就可以化驗出來,“血液對人體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這能讓我們防患于未然”。
多年的堅持,張會一只覺得每次一獻血,腦袋都清醒了,身體也舒服了。如果不獻,反而覺得頭悶悶的。
不過,他獻血的這一舉動,起初并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一開始獻血小板,老婆就不愿意,老是埋怨我。”張會一說,不光是愛人張秋麗,還有自己的孩子,也對他不理解。
張會一有三個孩子,大女兒張嬌1992年生,二女兒張小嬌1996年生,小兒子張森1999年生。根據規定,獻血的年齡范圍在18~60周歲,看著別的志愿者帶著自己的孩子去獻血小板,張會一也想同孩子一起去。但是,起初問孩子要不要去獻血小板時,孩子總說不敢。“他們一開始都很害怕。我說我會在你跟前,你放心,慢慢地孩子就接受了。”張會一說,他常常會和家里人介紹獻血小板的益處,時間久了,兒子主動找到他,對他說“爸,我跟著你去”,這讓他興奮了好久,“只要他們愿意,認可了,他們就會去做這件事。”
如今,張會一的妻子、兩個女兒各捐了一次血小板,兒子已經捐獻了三次,他們也早已改變了之前的想法,身體允許的情況下,都愿意跟著張會一參與捐獻活動。
盡管如此,群里仍有其他志愿者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還有朋友會說他是個傻子,一些人仍對獻血有偏見,但每遇到這種情況,張會一都會說:“那是你不獻,你獻了就知道好處了,救了別人,自己也造了新血,能對身體不好?”
在他看來,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還是人們對獻血的認知太少。為此,他們常常在群里分享相關知識,每個禮拜還會穿著獻血的衣服,在廣場里、公園里散發獻血宣傳資料,普及獻血知識,“只有多宣傳,才能被人認可。”他說,20多年前獻血的人少,就是因為人們不認可,現在技術這么發達,獻血的人越來越多,就是因為大家開始接受了。
感染他人,用行動傳播大愛
張會一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只要他走到哪里,就會將獻血的好處說到哪里,普及給周圍的人,“我不由自主地就說了,到哪兒都想說,有的人不理你,但我想讓更多人知道,遇到不理解的,我就讓他慢慢接受。當大家認識到對自身沒壞處還有好處的時候,就愿意了。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人們的保健意識也會越來越強,越來越正確”。
張會一的做法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也影響了許多人。
一次,張會一在一個理發店結識了一個快餐店的老板,聊到此事。這位老板的愛人曾因為生孩子大出血輸過血,因此他主動加入了志愿者微信群,并積極獻血。在張會一的店里,有兩個木工也因為他的宣傳,加入了獻血隊伍。
去年,張會一去法院辦事,看到一個小伙子愁眉不展,感覺他很著急,便問了起來。原來,小伙子的母親在縣醫院急需用血,他二話不說,當即叫上微信群里幾個符合條件的群友,為小伙子解了急,而這個小伙子也成了他們的一分子。
還有一次,張會一為自己的兒女報考駕校,結識了芮城安暢駕校的校長暢朋飛。暢朋飛知道了他們獻血的事跡,便讓張會一在獻血時聯系他。后來,張會一和老鄉宋海龍在市中心血站獻血小板,暢朋飛得知后,專門從萬榮趕了過去,完成了捐獻。回來后,暢朋飛帶動駕校的教練、學員一起加入了獻血隊伍,他還提出,學員只要帶著獻血證來報名,學費就優惠一百元。
還有一個開瑜伽館的朋友,也因為張會一的推薦,加入了這個團隊,帶動很多前來學習瑜伽的人獻血……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
他們都是自愿的,沒有人強迫,他們接受了這個觀念,愿意將這份愛心傳遞出去。就像張會一一樣,他說自己做這些,也只是因為自己愿意去做。
在他看來,結識什么人就會做什么事,“群里這些都是有愛心的人,我自己也很愿意獻一份力”。
雖然現在獻血的人相對多了,但是獻血小板的人并不多。他說,獻血小板對捐獻者的要求更高,血壓、轉氨酶偏高,或者抽煙、喝酒、熬夜等都不符合條件,有的人想獻但是達不了標,所以得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多年來,張會一不抽煙、不喝酒,早已養成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身體健康狀況可想而知。
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上陽光的心態,張會一也越來越開朗,心胸更加開闊。“獻血小板一點害處也沒有,反而神清氣爽,快樂是一天,煩惱也是一天,為什么不天天快樂呢?”他笑說。
未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像他一樣,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有更多人能夠加入無償獻血這個群體,而他也會繼續自己的規劃,積極參與獻血宣傳,每個月去捐獻兩次血小板。
因為帶著全家一起無償捐獻血小板,張會一這個充滿愛心的家庭贏得了許多人的贊譽。他獻出的血小板,就像是他贈送給生命的珍貴禮物,這份愛心,讓人們看到奉獻,感受到對生命的尊重,也讓這份大愛在這座城里繼續綿延沸騰。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