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fā)布者:鄭天虎時間:2019-06-12
在我鄉(xiāng)下的老屋里,有一臺老式的縫紉機,那是母親年輕時的最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誰家里能有一臺縫紉機,那可是全村婦女乃至男人們都羨慕的家庭。
那時的莊戶人家,都很地道,也很實在。每個家庭,孩子與大人穿的衣服,雖然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都是靠家庭婦女在煤油燈下一針一線縫出來的。白天,在生產隊干一天活,累得要死要活;晚上,還要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給全家老少縫衣織布。由于太過勞累,一不小心,不是煤油燈打翻了,就是針把手或臉扎了。第二天起來,盡管雙眼熬得通紅,還要去給生產隊干活,不然,掙不下工分,全家就要挨餓,年底就分不下糧食。
能有一臺縫紉機,是母親做夢都想擁有的事情。
那時,不管買什么東西,都要憑票供應。買糧食用糧票,買布匹用布票,買自行車、手表等更是需要憑票購買。我村有一個人在縣百貨公司上班,家里很早就有了一臺縫紉機,惹得全村婦女都眼紅,都巴結人家,為的是有機會用一下人家的縫紉機。
那個年代的婦女們真的是太苦了啊!
干男人一樣重的活,掙的是低人一等的工分(男人一天掙十個工分,婦女則最多掙九個工分)。下工回家,男人可以躺在炕上休息一會兒,婦女們則還要做飯、洗碗,抽空還要喂雞、喂豬、洗衣服,晚上還要辛苦大半夜,納鞋、織布、紡花,就是下雨天,也沒有空閑的時候。難能可貴的是,她們任勞任怨,沒有半點怨言,好像生來就是受苦的命、勞累的命,這就是中華民族婦女的美德所在吧!
當村里又有另外幾戶人家購買了縫紉機之后,每天那“噠噠噠”的聲音,絕不亞于今天誰家里有一輛寶馬汽車發(fā)動機的聲音。母親是個典型的農家婦女,是全村公認的好人。人善被人欺。母親為了借用別人家的縫紉機,真不知受了多少冤枉氣。有時候,明明人家的縫紉機在那里閑著,她一進門開口,人家卻說自己馬上要用,無奈的母親只好尷尬離去。這求人的滋味,真的不好受啊!
父親那時在大隊干會計,大小也算個村干部,而沒想到的是,他這個大隊會計,一直干了近三十年,是全縣農村干會計時間最長的。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父親總算“官”升一級,被村民選舉為村委主任。五年的時間里,他為村民蓋學校、整改線路等,盡職盡責。
父親開始找關系、托人,準備給母親買一臺縫紉機。盡管求人的滋味不好受,但父親還是想盡一切辦法,利用各種關系,終于在一天夜里,用小平車在城里悄悄地拉回了一臺“蜜蜂牌”縫紉機。全家人像過年似的,高興了好長時間,母親更是興奮到走路干活都在哼著小調。
時光荏苒,轉眼四十多年時間過去了。現(xiàn)在人們都買衣服穿,縫紉機基本上失去了它的作用。我家的那臺縫紉機由于長時間不用已經生銹,但母親不時地把它擦得干干凈凈。它是我家生活從貧窮走向富裕的一個見證。這幾十年,失去的是歲月和舊物,留住的是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的決心和毅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