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21
當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會帶來怎樣的城市文化新體驗?近日,煥新升級后的文脈公共閱讀空間正式亮相,通過引入3D打印、AI智能向導等設備,讓傳統文化以更加鮮活、立體的方式走進市民生活,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增添了新亮點。

煥新升級后的文脈公共閱讀空間
走進空間,輕微的機器運作聲率先入耳。在文創互動區,3D打印設備正忙碌工作,透過透明罩體,可以看到“運城鳳凰”“鹽精靈”等文創模型逐層成形。這里不僅是文創展示區,更成為市民親手參與創作的文化體驗工坊。
“目前工坊面向市民免費開放,每天設置5個到10個體驗名額,大家可通過線上、線下預約。”文脈公共閱讀空間文創區負責人介紹,“我們已推出三款自主設計的文創模型,后續還會不斷豐富素材庫,為市民提供更多創作選擇。”
文脈公共閱讀空間由原文脈·河東書房升級改造而來,除文創互動區外,新增的AI智能向導設備也成為不少游客的“第一站”。只需對著話筒與“小關”交流,文化導覽、旅游咨詢、縣域特色推薦等信息便能“一問即達”,極大提升了文化空間的便民服務能力。
智慧體驗之外,閱讀功能也同步升級。改造后的閱讀區增添了更為豐富的書籍種類,包括在地文化、兒童讀物及黨政類書籍等3000余冊。同時,空間還上新了20余種融入河東文化元素的咖啡飲品與甜品,價格惠民,吸引不少讀者在閱讀之余停下腳步、享受片刻休憩。
文化傳承同樣是此次提升改造的重點之一。空間專設非遺展示與體驗區,定期開展剪紙、面塑、皮影等傳統技藝體驗活動,讓更多市民在互動中了解非遺、感受非遺、參與非遺。掐絲琺瑯釉畫省級非遺傳承人表示,空間為傳統工藝提供了展示平臺,讓非遺真正實現“看得見、摸得著、帶得走”。
據文脈公共閱讀空間負責人介紹,整個空間面積約900平方米,集河東文化展示、閱讀學習、休閑消費、非遺傳承和文化傳播于一體,新增智慧設備10余種,能夠為不同年齡段的市民提供多元、便捷、互動的公共文化體驗。
升級后的文脈公共閱讀空間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市民視野,成為展示河東文化魅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質的又一處新地標。
記者 劉凱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