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20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基因,楹聯則是這基因最凝練而生動的表達。在運城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楹聯不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歷史的見證、精神的象征。國寶楹聯、鹽湖楹聯、關公楹聯、聯圣楹聯等,共同構筑起運城獨特的文化風景,成為這座城市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


紅紅火火的群眾楹聯文化。
國寶楹聯
鐫刻五千年文明足跡
“上下五千年,華夏于斯開步早;縱橫三萬里,大河顧我掉頭東。”這副氣勢恢宏的市聯,既是對運城作為“古中國”核心區的精準定位,也是對五千年文明史的深情回望。運城擁有10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每一處古跡都是一頁活歷史,每一副楹聯都是一段濃縮的文明記憶。


圖為市民參觀運城博物館。
文脈祖根,源遠流長,五千年孕育輝煌開泰運;物華國寶,星羅棋布,百余處聚凝靈秀鑄名城。
柴建理/聯 趙玉漢/書
鹽湖楹聯
吟詠流淌千年的文明之源
鹽湖,古稱河東鹽池,不僅是一處珍貴的自然資源,更是一部鐫刻華夏文明的活態史書。“一池鹽湖水,半部華夏史”,道出其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那副膾炙人口的長聯:“因鹽而運,因運而城……莫辜負人間此寶,華夏此根”,以雄渾筆觸勾勒出鹽湖與運城血脈相連、與文明進程緊密交織的深厚淵源。如今,“鹽夢長廊”等文旅項目的推進,讓古老鹽湖煥發新生,楹聯文化也在傳承與創新中成為連接古今、融合自然與人文的詩意紐帶。


圖為運城鹽湖“天路”美景。
因鹽而運,因運而城,黃帝蚩尤以戰,唐堯虞舜以都,皆緣這百味之頭,群龍之祖;從往之來,從來之去,賦財解慍留歌,煮海蒸霞留美,莫辜負人間此寶,華夏此根。
楊振生/聯 趙玉漢/書
關公楹聯
傳頌跨越時空的忠義精神
作為關公故里,運城的關公文化具有獨一無二的底蘊。從解州關帝祖廟到常平家廟,從“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到“常平關帝不平常”,關公楹聯以“義”為魂,跨越地域與文化,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精神符號。未來,“中華武圣關公故里萬米楹聯文化長廊”的建成,將進一步構筑起融匯忠義精神與楹聯藝術的壯闊景觀。


圖為游客在參觀解州關帝祖廟。
兩千年浩氣齊天,三教咸尊,立德立功忠義在;九萬里分祠遍地,八方共祀,稱神稱圣古今同。
楊懷勝/聯 崔新杰/書
聯圣楹聯
樹立楹聯藝術的精神高地
“中華聯圣”喬應甲(明代)以《半九亭集》中的4300余副對聯,開創中國楹聯專著之先河。“大德不官,莫謂雕蟲矜著作;匹夫有志,長留正氣壯河山。”其作品立意高遠、正氣浩然,已然成為當代楹聯河東流派形成的歷史淵源和濫觴,至今仍激勵著當代楹聯人守正創新、筆耕不輟。
楹聯,是運城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更是推動城市發展、凝聚人文精神的力量源泉。它們以文字為媒介,以歷史為底色,以時代為舞臺,共同書寫著一座城市與一種文明交融并進的嶄新篇章。


圖為“中華聯圣”喬應甲故里——臨猗縣張嵩村。
大德不官,漫道雕蟲矜述作;匹夫有志,長留正氣壯山河。
喬應甲(明代)《半九亭集》聯。
記者 游映霞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