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20
農歷十月初一(亥月朔日)是寒衣節。清顧祿《清嘉錄》云:“十月朔,俗稱十月朝……間有墓祭如寒食者。人無貧富,皆祭其先,多燒冥衣之屬,謂之燒衣節……”
(一)
全國風俗如此,河東之俗亦然。清《平陽府志·風俗》:“十月一日,墓祭,略同清明,注:唯裁楮象衣,名曰:送寒衣?!?/p>
民國《虞鄉縣新志·禮俗略》:“十月一日,俗稱寒衣節,剪五色紙為衣服并紙錢福仟為先祖燒之,在家、在野、在巷各為風氣?!?/p>
民國《臨晉縣志·禮俗略》:“亥月朔為寒衣節,臨民剪五色紙作衣式祀祖,后向村外焚之,事死如生,亦云厚矣?!?/p>
1991年版《永濟縣志·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送寒衣。由孟姜女給丈夫送寒衣哭倒長城的傳說演變而來。久而久之,人們改為給祖宗送寒衣的日子。黃昏時,把用紅綠紙剪成的衣服、被褥,內裝籽棉,在大門外燒化,意思是冬天到了,讓死去的祖宗御寒,故民間又稱為‘鬼節’?!?/p>
《永濟縣志》提到的“孟姜女”是人們杜撰的凄美的民間傳說故事,講起來十分動人,全國有若干個版本,暫且不論。不過,有一個疑問,用五色紙剪衣服式樣焚燒給故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回答是從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后開始的。這里又引發了一個荒誕的“蔡莫燒紙”的傳說故事。
(二)
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于東漢元興元年(105年)獻給皇帝。起初,人們爭相購買,蔡倫的嫂子慧娘見造紙有利可圖,就攛掇丈夫蔡莫去找蔡倫學造紙。蔡莫在弟弟那里只學了3個月,就回來開了個紙坊獨立經營。然而,因為他造的紙質量不高,賣不出去,夫妻二人非常發愁。后來,慧娘想了個辦法,讓丈夫按她的計策去辦。

蔡倫造紙 (資料圖)
半夜三更,萬籟俱寂,突然蔡莫放聲大哭。號啕之聲驚醒了街坊鄰舍,大家不知發生了什么,都急忙趕來上門探望。蔡莫哽咽著跟鄰人們說,因為和妻子吵了幾句嘴,她就自尋短見,上吊死了。他怕天明娘家來人鬧事,求鄉親們行個好,就說她得急病死的。鄰人聽后,答應替他隱瞞真相。
第二天,蔡莫在慧娘的棺材前哭得死去活來。娘家來人聽說慧娘是得急病死的,又看到蔡莫那個悲哀勁兒,想到他們夫妻倆平時和睦相處,也就不懷疑了。蔡莫當著眾人的面,越哭越傷心,尋死覓活的樣子,惹得大家都跟著掉下了眼淚。他哭了好一陣子,突然起身抱來一捆草紙,在棺材前點火燒了起來,邊燒邊訴說:“我跟弟弟學造紙,都怪我不用心,沒學好,造的紙不像樣,沒人要,竟把你氣得生了病。都是這草紙惹的禍,我要把它燒成灰,解解心頭恨?!?/p>
他哭著燒著,燒完一捆又抱一捆,燒了抱,抱了燒。燒著燒著,大家只聽棺材里有響聲,他卻好像沒聽見,只管燒、只管哭。又燒了一陣子,只聽慧娘在棺材里大喊:“快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一下,可把人們嚇呆了,蔡莫也驚得禁了聲?;勰镆恢痹诤敖?,人們戰戰兢兢、壯著膽子把棺材蓋揭開。只見慧娘忽然坐了起來,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p>
慧娘唱了一遍又一遍,唱了一回又一回。人們斗膽問她怎么回事,慧娘指天畫地地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親戚鄰人別害怕,昨夜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是丈夫給我送了錢,小鬼們見錢眼開,為了錢爭著幫我推磨。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知道我有了錢,也向我要,我把丈夫送的錢全給了他。他就暗暗地開了地府后門,把我放了,我就趕緊跑回來了。哈哈哈!”
蔡莫聽了妻子的話,裝著不明白地問:“我沒有給你送錢?。俊被勰镏钢厣先紵募埢艺f:“那就是你給我送的錢,咱們陽間拿銅當錢,陰間以紙當錢?!辈棠宦?,立即又轉身抱了幾捆紙,邊燒邊說:“三曹官,您把我妻放回來了,我感恩不盡,再給您老送幾捆錢,您在陰間還得寬待我那爹媽呀!可別叫他們受苦了。沒錢花了,我還給您送?!闭f著,又去抱了幾捆草紙燒了起來。
在場的鄰人們一聽,才知道燒紙有這么大好處,都紛紛出錢向蔡莫買紙?;勰锟羁钕蚯?,向眾人道個萬福,并慷慨地給所有在場的人免費贈送了草紙,以示對鄉鄰的感謝。鄰人們拿上草紙,都爭先奔向各自的祖墳,在墳前點起草紙,并禱告已故先祖把錢給三曹官和小鬼,免受陰間之苦。
消息很快四處傳揚,周圍村莊的人都爭著到蔡莫家買紙,燒給死去的親人。不幾天,蔡莫家堆積滿屋的草紙銷售一空。蔡莫趕緊招兵買馬,擴大生產,后來成為一方富翁。
因為慧娘“還陽”的那天正好是農歷十月初一,自此,后人就在這一天上墳祭祖,焚燒草紙,而且是黃色的毛邊紙,并且用鐵模在紙上打出麻錢的印痕。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早已不迷信了,但祭祖孝親的習俗代代相傳,去上墳只是一種形式,而懷念遠去的先人卻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三)
放下“蔡莫燒紙”的故事暫且不提,單說蔡倫造紙。據考,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今湖南?。┤恕K倌耆雽m為宦,歷事明、章、和、殤、安五代皇帝,先后任小黃門、升中常侍,得漢和帝信任,傳達謁令,掌管文書,參與軍政機密大事,后加任尚方令,兼管制造御用的刀、劍等器物。
蔡倫很有才學,且善于觀察事物。他在總結勞動人民智慧的基礎上,創新改進了造紙方法,于公元105年用樹皮、麻頭、破布和漁網等原料,制造出了體輕質薄的曠世之新紙——蔡侯紙,成為中國歷史上“四大發明”之一。蔡倫也因此被尊稱為“紙神”。
元初元年(114年),蔡倫功封龍亭侯,邑三百戶,后為長樂太仆。漢建光元年(121年),漢安帝劉祜親政,開始追查宋案,命蔡倫自至廷尉受審。蔡倫因宮廷變故,于是選擇到離洛陽不遠的河東安邑縣張董里(今鹽湖區王范鄉王范村)隱蔽。蔡倫在此躲避期間,因朝廷追查緊迫,恥于受辱,于是在王范村從容飲酒而卒,葬于王范。元嘉元年(151年),蔡倫去世30年后,漢桓帝為蔡倫恢復名譽,命崔實、延篤為蔡倫立傳,寫入《東觀漢記》。
蔡倫改進造紙方法成功,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蔡倫晚年寓居王范,把他的造紙術也傳授給了王范村村民乃至河東百姓,在當地留下了文化遺產和永久的紀念。王范村不僅有蔡倫墓、蔡倫碑、蔡倫祠,而且有“王范茅紙”,看似粗糙,卻很實用,可用以納制鞋底,節省了棉布,增強了透氣性,解決了人們做鞋、穿鞋的大問題。這種造紙術只有王范村村民會,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
更有甚者,歷史上一直作為河東首府的蒲州,以麻為原料生產的蒲紙,無疑也得益于蔡倫造紙術的傳播。因其質優、色白、細密耐用,“歲造十萬送京師,納于戶部,有司領之”。光緒版《永濟縣志》記載,其在歷史上被稱為“蒲紙”,作為貢品為皇室享用。蒲州城的尚文廂、明教廂、韓文廂,分別建有北紙坊、東紙坊、西紙坊三條街巷。東北尚文廂北紙坊街(巷)還建立了“蔡倫廟”,春秋祭享。
有了紙,人類的各種知識才能保存下來。有了紙,人類的文化科學事業才能迅速地向前發展??梢哉f,紙不僅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且是民俗文化傳承的一種重要媒介,試看,寒衣節里燒寒衣不就是一個明證嗎?
1947年永濟解放后,當時的永虞民主縣政府曾用趙杏村“德和長”紙坊生產的白麻紙印“布告”“土地證”“房窯證”,并將白麻紙作為辦公用紙。趙杏村加工廠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茅紙”,滿足了當地婦女做鞋底的需求,這一切都歸功于蔡倫的造紙術。
又到一年寒衣節,請大家不要忘記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蔡倫和蔡侯紙。
王范村有一座蔡倫墓,有興趣的人不妨前去祭拜,以表達對這位為中華民族文化事業作出杰出貢獻的偉人的緬懷。
曹中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