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19
在文字的浩渺星河中,總有一些作品以獨特魅力照亮心靈,探尋歷史的深邃與家鄉的溫暖。祁世坤的《“獨上云門覽大荒 橫山棲殿自隋唐”——三訪永濟中條山棲巖寺》便是這樣一篇佳作。它不僅是一篇記錄三訪棲巖寺的游記,更是一首飽含家鄉熱愛、致敬韓陽熱土的贊歌。作為老鄉,讀罷此文,心中滿是感慨與共鳴。
筆觸細膩,勾勒家鄉歷史人文畫卷
祁世坤以細膩而富有感染力的筆觸,為我們徐徐展開了一幅棲巖寺的歷史畫卷。從北朝末年靈居寺的初建,歷經隋唐的鼎盛,到明朝地震后的衰敗,再到如今的局部修復與開發,棲巖寺的千年興衰在作者筆下如同一部生動的史詩。他詳細考證了棲巖寺的歷史淵源,引經據典,將唐高宗的《過棲巖寺》,中唐盧綸、李益的游寺詩,以及之后各朝詩人的佳作融入文中,使棲巖寺的歷史不單停留在記載中,更通過這些詩詞的描繪,變得鮮活而立體,讓讀者仿佛置身于那個繁華與滄桑交織的時代。
這種對家鄉歷史的深入挖掘和精心呈現,源于作者對家鄉深深的熱愛。他不僅是在記錄一座寺廟的興衰,更是在探尋家鄉的文化根源,傳承家鄉的歷史記憶。在他的筆下,棲巖寺是家鄉文化的象征,更是家鄉人民智慧和精神的結晶。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了家鄉曾經的輝煌,也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激發了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情感真摯,抒發對家鄉熱土的崇敬
文中處處流淌著作者對韓陽這片熱土的崇敬之情。從對棲巖寺周邊自然環境的描寫,如春夏之交小樹刺槐的花香、雨霧中的朦朧山景,到對當地人文故事的講述,如二黑父親的中學校友情誼、二黑回鄉開發農業的創業故事,都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家鄉山水的熱愛和對家鄉人民的深情。他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探尋棲巖寺的每一處角落,用心去感受家鄉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這種情感是真摯而深沉的,讓人動容。
特別是對二黑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家鄉人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執著。二黑原是企業工人,卻毅然決然地回鄉創業,依托自家山田,承包大片山地,將中寺打造成了兼具花園、植物園與動物園的農家勝地。他的行動不僅是對家鄉經濟發展的一種貢獻,更是對家鄉文化傳承的一種擔當。作者對二黑的贊賞和鼓勵,也體現了他對家鄉未來的美好期許,希望家鄉能夠在傳承文化的基礎上,實現經濟與文化的共同發展。
結構精巧,串聯三次探訪獨特體驗
文章以三次探訪棲巖寺為線索,結構精巧,層次分明。每一次探訪都有不同的目的和感受,從第一次雨霧中匆匆尋訪,到第二次天清氣朗時的細致探尋,再到第三次與文友同行的深度體驗,作者通過不同視角和感受,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全面立體的棲巖寺。同時,作者在每一次探訪之間巧妙地穿插了棲巖寺的歷史文化、詩詞典故和當地人文,使文章內容豐富而不雜亂,邏輯清晰且富有條理。
這種結構安排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讓讀者跟隨作者的腳步,一同感受棲巖寺的魅力,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每一次探訪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每一次發現都是一次對家鄉文化的重新認識。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方式,作者將讀者引入了一個充滿詩意和歷史韻味的世界,讓我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家鄉的溫暖。
意義深遠,喚起對家鄉文化的傳承
祁世坤的這篇個人游記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許多傳統文化和歷史遺跡正面臨著被遺忘的窘境。棲巖寺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千年風雨,如今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作者通過親身經歷和深入調研,向我們展示了棲巖寺的現狀和價值,喚起了我們對家鄉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責任感。
他呼吁人們不要僅僅將棲巖寺看作一個旅游景點,更要將其視為家鄉文化的瑰寶,用心去保護和傳承。他希望家鄉能夠在發展的過程中,保留住這份獨特的歷史文化記憶,讓后人能夠繼續感受到家鄉的魅力。這種對家鄉文化的關注和擔當,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借鑒。
作為老鄉,我為有這樣一位熱愛家鄉、關注文化的作者感到驕傲。同時,希望更多人能夠讀到這篇文章,感受到家鄉的魅力,共同為家鄉的文化保護和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我們攜手共進,尋跡棲巖,共赴一場跨越時空的鄉情之約。
尚圣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