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舜耕歷山:照見仁厚與勤勞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19

作為舜帝故里,河東大地上有關他的傳說故事、遺跡古建頗為豐富。而在黃河之畔的歷山腳下,“舜耕歷山”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它不僅承載著先民對賢君的敬仰,也鐫刻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基因。

舜王坪 (資料圖)

舜,姓姚,名重華,因祖先曾封于虞,故又稱虞舜,是上古時期繼堯帝之后的賢君。相傳,他幼年喪母,父親瞽叟失明后性情頑劣,繼母刻薄,異母弟弟象更是傲慢驕橫。一家三口屢次因私欲陷害舜,或讓他修補谷倉卻縱火焚燒,或令他挖井卻填土封堵,幸而舜憑借智慧與仁心屢次脫險。即便遭如此對待,舜也從未有過半分怨懟,反而愈發孝順父母、友愛弟弟,將家中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后為避開家人矛盾,舜離開家鄉,來到歷山耕作謀生。

初到歷山時,這里的農夫們常因田地邊界爭執,甚至拳腳相向,原本肥沃的土地因紛爭漸漸荒蕪。舜見狀,并未上前指責,而是默默開墾起一片貧瘠的土地。每日天不亮,他便扛著農具下田,深耕細作、引水灌溉,哪怕烈日灼曬、風雨侵襲,也從不停歇。旁人不解,問他為何專挑瘦田種,他只笑著說:“良田留給鄰里,大家都有收成,日子才能安穩。”不僅如此,鄰居田地缺水,他主動疏通溝渠引水相助;有人農具損壞誤了農時,他便將自家的農具借出。

日復一日,舜的仁厚與勤勞漸漸打動了眾人。原本爭執邊界的農夫,看著舜的瘦田變得肥沃,不禁羞愧不已。他們主動學著舜的樣子互幫互助:張家幫李家播種,李家幫王家收割,歷山腳下的田野里,再也聽不到爭吵聲,只余下耕作的號子與豐收的笑聲。后來,舜又到雷澤捕魚、在河濱制陶,所到之處,人們都被他的德行感染,爭相效仿他的寬厚與勤勞,原本混亂的地方,漸漸變得秩序井然、鄰里和睦。

堯帝聽聞舜的賢名,考察他的品行后,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并派幾個兒子與他共事。舜不僅將家庭治理得和睦美滿,更在與堯帝之子共事時,始終秉持公正,從不偏袒,將事務處理得妥妥當當。堯帝見狀,愈發認定舜是能托付天下的賢才,最終將帝位禪讓于他。舜繼位后,輕徭薄賦、廣納賢才,還親自到民間傾聽百姓疾苦,讓天下百姓都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舜一生孝順父母、愛民如子、大公無私、治國有方,深受萬民愛戴,被后人尊為“德圣孝祖”,《史記》給予他高度評價“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有關“舜耕歷山”的故事更是代代相傳,成為千古美談。

至今,河東大地仍留存著眾多與舜帝有關的印跡。例如,垣曲歷山上的舜王坪,傳為舜耕之地,素有“云中草原”之稱;聞喜的邱村原名“舜田里”,也相傳是舜帝生活耕種過的地方;芮城永樂鎮還有一自然村名為見帝村,正是因堯訪賢在此與舜相見而得名,離其不遠的歷山村,至今還保留著傳為舜開鑿的兩口古井。

“舜耕歷山”的精神內核,早已融入河東大地的血脈——對他人的包容、對責任的擔當、對正義的堅守。這種精神在后世不斷延續:以孝廉立范的聞喜裴氏一族,著《家范》倡導美德教育的北宋夏縣名臣司馬光,為民族解放事業奔走的先烈嘉康杰,乃至當代為鄉村振興扎根田野、為國家發展默默奉獻的大學生,都是對“舜耕歷山”精神的傳承與踐行。它教會我們,真正的賢德不用喊口號,而在“知行合一”的具體行動中,如舜一般腳踏實地,以雙手耕耘希望,以德行凝聚人心,在困境中不抱怨,在紛爭中不激化,以勤懇與善良影響他人,以點滴的善舉匯聚成改變環境的力量。

時至今日,歷山的田埂早已換了新貌,具體耕作之地亦難以精準界定,但“舜耕歷山”的故事依然鮮活。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仁厚孝親、勤勞務實、心懷天下的民族精神永遠不會過時。這便是成語故事的意義,幫我們照見內心的善與責任,指引我們不斷前行、奔向未來。

記者 薛麗娟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