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以志抒志圖世清

——記全國社會力量參與地方志工作先進個人杜世清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13

花甲之年,十余載春秋,主持和參與編纂5部山西省志,披閱考證超400萬字資料,還為家鄉鹽湖區董杜村編纂“董杜村志系列”傳承鄉土文脈。運城鹽湖籍人杜世清,在志書編纂的天地里詮釋了“世清”二字的深刻內涵。2019年,他獲評“全國社會力量參與地方志工作先進個人”。

為證明董杜村“血故事”起源于民國時期,杜世清(右)和黨支部原書記岳雪娃從“岳氏大一支家譜”中找出董杜村“血故事”創始人岳萬鈺的生辰時間。 本圖由受訪者提供

以名立志  賡續文脈

“杜世清”這個名字本身,便是一段跨越歲月的故事。出生40天,他那被閻錫山抓去當兵負傷的父親離世,全家籠罩于愁云之中。祖母心緒郁結,唯愿孫兒能扛住世間磨難、粗養易活,便為他起了個乳名“骯臟”,陪伴了他六七個春秋。

入學后,老師見他天性樸實、白白凈凈,覺此乳名實在不雅,又看他與一位名叫“拾命”的同學形影不離、玩得快樂,便為他改名“拾清”。1959年升入中學,他把名字中的“拾”改為“世”,寄托著自己的三重期許:一要對世事保持清醒,守護內心一片光明;二者,希望吏治清廉,民生幸福;其三,一生清平,安守本心、不移其志。

這份初心與堅守,深植于他30余年職場生涯之中。服役4年后,他直接進入山西日報編輯部深耕17年,后又主編《人事》月刊十余載;2000年年底,從省人事廳領導崗位提前退休,為他的修志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與修志結緣,始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省首輪修志時期。彼時仍在政府系統工作的杜世清,首次在業務中接觸修志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使命認同,便烙印在他心中。在他看來,地方志作為全面系統記述區域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承載著“存史、資政、育人”的核心功能,如同梳理地方發展的脈絡、“家譜”,這份厚重讓他始終念念不忘。

山西省第二輪修志2003年開始,總體規劃省志分志89(后調整為79)部,計劃到2020年全部修成。第二輪修志前,全省還沒有一部專門的《人事志》,這意味著一代又一代人事工作者的心血成果,或淹沒于故紙堆,或散落在各角落。尤其歷經多次機構變更,不少珍貴史料已損毀遺失,搶救整理迫在眉睫。

2006年12月,由省人事廳領導主持、研究山西省第一部《人事志》編纂工作的會議上,領導指名要杜世清主持。杜世清便下決心沉下心來,掌握修志的相關知識,替全省修好這有史以來的第一部《人事志》。按照廳領導當時的想法,找幾個文字功底不錯、身體健康的退休老同志著手開始編纂。但明知新一輪機構改革已經開始,人事與勞動廳合并已成定勢,時間太緊迫了。杜世清聞訊立即找分管領導申明情況,懇切陳述史料搶救的緊迫性。廳領導耐心聽完老杜的意見,決定盡快成立編寫組,拿出《人事志》編寫大綱,然后根據各處室的職能、分工情況,把編寫任務分下去,先寫出一稿,然后再由編寫組加工完善。可誰能想到,這位“干了半輩子新聞出版工作”的老編輯,對志書編纂的規范流程卻并不清楚,是個十足的“門外漢”。

2008年正式投身工作時,杜世清直面窘境:“別無他法,唯有邊學邊做,摸索前行。”

以行踐志  只爭朝夕

“志之所趨,無遠勿屆”,志書編纂是杜世清看準的天假良緣,是自己退休后能夠大顯身手、再作貢獻的理想境界。面對全新領域,他選擇“既當先生,又做學生”。

杜世清系統研讀修志政策與專家論述,精準提煉出新聞與方志的異同。“新聞是‘現在時’,求新求快;方志是‘過去時’,求全求準,但‘真實準確’是其共同的生命線。”這份跨界認知讓他快速找準了修志方向。“志書關乎存史資政,影響地方決策與文化建設,容不得絲毫馬虎”,這樣的堅定信念支撐著他闖過道道難關。當時正值酷暑時節,他把自己關在家中,參考兄弟省份經驗,結合本省實際,用三天時間草擬出涵蓋歷朝官制、機構、干部管理等八編三十四章的《人事志》編纂大綱。

其間他血壓飆升,醫生建議“絕對臥床”。他在日記中寫道:“一等大綱脫手,我會按醫生囑咐臥床休息。”然大綱完成后,他僅休息半日,便又投入后續工作。

“我們是一群人在戰斗。”杜世清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是他凝聚團隊力量,將退休老同志的經驗積淀與年輕同志的沖勁活力有機融合在一起的結晶。每次培訓會,他都要耐心解釋“為什么這樣做、這樣改”。

十余年間,從《人事志》《政府志》到《外事僑務志》《扶貧開發志》《廣播電影電視志》,這些省志的編纂現場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全國兩輪修志的實踐證明,作為“社會力量”,每輪修志,能深度參與兩部省志已屬不易,而杜世清在第二輪修志期間主持或核心參與編纂了5部省志,實屬罕見。這份業績背后,既有他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和“時間觀念”,更離不開各個團隊成員的并肩作戰與協作配合。

2017年10月,他作為唯一參與過第二輪修志者受邀加入《政府志》編寫組時,這份勁頭愈發凸顯。當時,他的老伴因病住院,他和編寫組達成“不坐班”的約定——編寫組有需要改的稿件送到他家,他改罷再取走。2018年2月16日是春節。2月10日,編寫組來電,稱志稿已收齊并初審,希望他過目,又體貼地表示可節后再送。

“不,現在就送過來!春節期間我有時間看,絕不能拖到節后!”他態度堅決。次日,十余萬字的《政府志》第二編稿件送至家中。這個春節,他果真完成了審改。為趕進度,他連續一個多月每日工作超10小時,老花鏡從300度急升至500度。正因各個環節都秉持著這種時不我待的精神,才獲得《政府志》評審會上省方志辦領導和專家們一致贊譽——“《政府志》是所有已完成志書中質量最好、推進效率最高、綜合表現最優的一部”。

杜世清始終恪守一條鐵律:志書非文藝創作,而是嚴肅的歷史記載,絕不可虛構。文采再好,也得把史料的真實放在第一位。編纂《扶貧開發志》時,“龍頭企業”一節面臨材料空缺,影響整部志書的編纂進度。有人表示可以“藝術處理一下”,他當即反對:“志書是實實在在的工作記錄,根本不允許虛構!”隨后他通過電話采訪、多方求證,硬是將這一節扎實“撐”了起來。

修志之路的艱辛,他體會得十分深刻:有的材料雜亂無章,如同流水賬;有的準確信息難獲取,還有的因機構改革導致史料斷檔……面對這些,杜世清從不怨天尤人。在修《外事僑務志》“人物傳略”時,一個大家不熟悉的名字進入視線——曾在省外事辦擔任領導工作、后調省農展館工作直至退休的李成元。相關部門當時搜集不到具體資料。為保證志書的完整,他像年輕時當記者那樣,親自走訪知情人、查閱檔案;前往省農展館翻找資料,和李成元的同事攀談,還通過其子女尋得珍貴照片,確保“人物傳略”完整呈現。

這份堅守離不開家人的默默支持。他的老伴曾從事會計出納工作,每當杜世清整理志稿需要核算一些統計數字時,比如《外事僑務志》中各國到訪團組數據需匯總統計,她雖然抱病仍要拿起算盤幫忙核算;兩個女兒更是他堅強的后盾。2018年3月下旬,他受邀主持《廣播電影電視志》編纂,當時《政府志》尚未完工,且需照顧患病的老伴,他先是婉拒了。但掛斷電話,內心卻起了波瀾。他渴望接下這份工作,將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廣電領域與日報社業務相通,他駕輕就熟;個人身體狀況尚佳,合理安排時間,未必會影響《政府志》進度。兩個女兒看出他的心思,勸道:“能兼顧就接過來吧!”于是,他再次撥通王主任電話,接下了廣電志的編纂工作。此后十個多月,他全心投入,直至2019年9月29日《廣播電影電視志》通過專家評審。而女兒們也信守承諾,在他前往廳局開會時,輪流去醫院陪護母親。“孩子們懂事,我就不覺得累,就覺得一切都值。”杜世清說。

以實護志  寄望千秋

山西省修志制度的演進,讓杜世清對“信史”的追求愈發純粹。

李茂盛擔任省方志辦主任期間,實行“編輯、處長、主任三級審稿制”;張志仁接任后新增“專家評審環節”——由方志辦牽頭邀請省直相關廳局行業專家,對通過終審的稿件再次把關,再組織編纂者與專家面對面交流。

杜世清作為編纂者既參與過專家對自己編纂的志稿進行評審,也以專家身份出席過對《煙草志》等志書的評審。在這個過程中,他對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比如在編纂《政府志》時,他為追求文字簡練,將原稿里部分“山西省”“我省”統一改為“本省”。專家評審時,省社科聯副主席王志超將幾個“本省”一一標出,指出“惜墨如金沒錯,但關鍵處不能省,人稱錯誤會影響史實的嚴謹”。這次評審不僅糾正了人稱表述方面的問題,更打消了他的自滿情緒。也正是這份嚴謹,讓與他合作過的那些省直單位,也都對他的工作態度與專業能力贊不絕口。

修志之余,他還將對家鄉的熱愛延伸到村志編纂中。2010年,他牽頭編印了鹽湖區董杜村自宋代立村以來的首部《董杜村志》,此后又陸續推出《董杜土話千例》《董杜才俊》《董杜日記》等單行本。2024年,他自費編印村志系列之五《董杜血故事》,將這一運城非遺項目圖文并茂地留存下來,圓滿實現“弘揚故里、服務村民”的夙愿。

“全國社會力量參與地方志工作先進個人”這一榮譽,是第二輪修志的總結性表彰,專門授予社會力量(即非方志辦編制內)參與修志人員,只要有突出貢獻便可獲評。“這是我此生獲得的最高榮譽”,這份覆蓋全國的榮譽,讓杜世清十分欣慰。此前,他還曾因《給志書打工的人》一文,獲評省級“有為三晉老年人”。

最動人的堅守,是用寸心抱樸守護歷史真實;最厚重的奉獻,是讓沉睡的史料綻放照亮未來的光芒。“志書的作用在當下可能不會立刻顯現,價值在以后將得到凸顯。”談到志書具備的精神傳承及歷史價值時,杜世清以《三國志》為例,“陳壽編纂《三國志》時,或許無人預見其日后價值,但如今你要研究三國的歷史,它還是核心文獻。我們當下修成的志書,近些年也許人們還不太注意它,幾百年、幾千年后,那時人們再想了解改革開放、新時代以來的生產發展、經濟變遷、人員變動、干部任用等真實情況時,報刊資料或許難以溯源,文學作品又缺乏客觀性,唯有志書能提供系統、準確、權威的記載。”

“對歷史負責,對后人負責”——這便是杜世清用4000多個日夜踐行的初心,也為三晉大地鐫刻下一段段鮮活而真實的歷史印痕。

記者 游映霞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