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11
應麗娟
我是土生土長的鹽湖人,四十年寒來暑往,學習、生活、工作的足跡從未離開這片被中條山環抱的土地。從懵懂少年到執教講臺,我既是城市變遷的見證者,更是鹽湖文脈的守護者,那些鐫刻在時光里的印記,早已與“千古中條一池雪”的景致融為一體。
中學時的運城,在我眼里大得沒有邊際。那時總盼著假期約上同學,騎著自行車丈量這座因鹽而生的城。最難忘正月十五的河東廣場,舞獅騰躍、龍燈蜿蜒,這場鹽湖人最期待的“熱鬧”,在娛樂匱乏的年代里,聚攏了全城的歡聲笑語。彼時的河東廣場便是天地的中心,承載著一代人最鮮活的年味記憶。
鹽化中學的三年,是我與鹽湖最親密的相擁。作為體育隊的一員,每日清晨沿著湖岸奔跑拉練,中條山吹來的南風掠過湖面,帶著淡淡的鹽腥氣,將少年人的疲憊輕輕吹散——后來才知,這便是舜帝吟唱“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的薰風,正是它滋養了鹽湖幾千年的產鹽史。每年正月開學,父母總會帶著我去附近的西花園拍全家福,鏡頭里的青澀臉龐與遠處鹽湖的朦朧輪廓,定格成最溫暖的成長注腳。周末與同學騎行去南山(如今的鳳凰谷),彼時的濱湖大道還是滿是石子的鄉道,我們沿著東側小路穿行,車輪碾過塵土的聲響,與鹽湖的濤聲交織成青春的旋律。
學車的日子,鹽湖仍是最忠實的陪伴。教練場就設在湖岸邊,未修建的鄉道坑洼不平,我握著方向盤的手從顫抖到沉穩,鹽湖見證著我從生手到熟駕的蛻變。那時的湖面還帶著工業時代的痕跡,鹽化老廠的身影隱約可見,冬日里灘涂上還有產硝的人群,這是鹽湖數十年無機鹽開發史的最后印記。
時代的浪潮悄然改寫著鹽湖的模樣。“退鹽還湖”“還湖于民”的號角吹響后,濱湖大道通車了,鹽池廣場建成了,七彩鹽湖向公眾開放了。如今的湖面早已換了容顏:因鹽藻與鹵蟲的繁殖,湖水在陽光下幻化出赤橙黃綠的斑斕色彩,成為獨有的生態奇觀;反嘴鷸帶著鐮刀般的長嘴在淺灘覓食,火烈鳥、天鵝不時掠過湖面,構成了“鹵蟲吃藻、飛鳥吃鹵蟲、糞便哺湖”的閉合生態鏈。每年我們都會全家來此漫步,相機記錄下的不僅是水勢漲落,更是鹽湖從工業基地到生態公園的華麗轉身。
2023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的蒞臨考察讓這片古老的鹽湖迎來新的榮光。總書記指出,要讓鹽湖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資源一代代傳承下去,逐步恢復其生態功能,更好保護其歷史文化價值。這句囑托,讓身為教師的我深感使命在肩。在“去遠方”夢想課堂上,我精心設計了研學線路:帶著孩子們走進河東池鹽博物館,看“五步產鹽法”的非遺展示,聽包拯、歐陽修署理鹽政的故事;沿著虞坂古鹽道的車轍印前行,觸摸古代鹽運的繁華;在鹽湖岸邊觀察鹵蟲與鳥類,理解生態保護的深意。我想用這些親身探索,讓孩子們讀懂鹽湖不僅是“中國古代科學史上的活化石”,更是家鄉最珍貴的遺產。
四十年歲月流轉,運城從小小的城池成長為交通四通八達的現代城市,鹽湖從產鹽重地蛻變為生態天堂。而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早已融入每一縷南風、每一粒鹽晶。作為鹽湖人、作為教育者,我愿做鹽湖文化的傳聲筒,讓更多孩子種下知家鄉、愛家鄉的種子,讓中條山下的這汪碧水,永遠閃耀生態與文化的光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