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稷山琴書:如泣如訴的生活詠嘆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13

稷山琴書  (資料圖)

稷山琴書,又名稷山書調、坐唱琴書,因表演者多為盲人,鄉人多稱其為“盲人說書”。作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稷山琴書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流行,200余年來一直是晉南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

筆者在整理編纂《文化稷山》一書期間,對稷山琴書又進行了詳細了解。稷山琴書用稷山方言演唱,伴奏以小揚琴為主,融合蒲劇、道情、秦腔等劇種的唱法,形成了自己的音樂風格特點。其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既可獨唱,又可合唱,但主要是二人對唱。稷山琴書采取圍桌坐唱的形式,藝人圍繞桌子四周落座,沿桌腿豎立一根長棍,上有木魚,藝人腳掌系有絆繩,牽動絆繩、擊打木魚,用以配合故事情節和唱腔節奏。

稷山琴書屬于典型的板腔體唱腔,起唱一般用“慢板”,節奏舒緩,多用于抒情性唱段。主體唱腔是“二八板”,節奏平穩,擅長演繹故事,常用鼻音、假唱和拖腔結尾。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唱腔換成“緊二八板”,緊湊歡快,常常是前半句空拍開口,后半句實拍開口。最后是用“流水板”將故事情節引入高潮,表達激動高亢的情緒或氛圍,用于劇目收場。

稷山琴書的表演形式并不復雜,但是曲調婉轉,通俗易懂,內容貼近百姓生活,既可表現金戈鐵馬,又可表現人物內心,時而高亢激昂,時而如泣如訴,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初冬時節,經稷山縣博物館副館長劉彥俊聯系,筆者獲知西社鎮幾位民間藝人當晚在鄰村有演出活動,隨即相約成行,同行的還有后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黃建中。

西社鎮背靠呂梁山,暮色給山脊勾了道毛邊,枯草尖凝著冰晶,在殘月下泛出冷釉般的光。剛一下車,遠處燈火喧鬧人家忽地漏出三弦的顫音,裹著空氣中溢出的烤紅薯香。遠遠望去,七八位老人圍坐方桌,桌腳支起的長棍上懸著木魚,系了絆繩的腳掌有節奏地晃動。

“銅錘將軍過潼關,紅纓槍挑落星斗寒……”執琴的老者眼窩深陷,灰白眉毛隨唱詞起伏。揚琴在他手中如流水漫過青石,蒲劇的鏗鏘混著秦腔的蒼涼,在初冬的月下倏然讓人覺得興奮和緊張。身旁對唱的盲藝人突然跺腳,木魚聲脆生生敲碎夜色,滿座鄉鄰跟著“哎呀”一聲驚嘆,仿佛看見1400余年前玉壁古戰場的箭雨撲面射來。三弦撥動時,氣氛也“軟和”下來,筆者注意到,場邊賣醪糟的老漢跟著“慢二八板”敲著大腿,眼角漾著笑意,想必年輕時也曾在《小二姐做夢》的詼諧唱詞里,把定情的手帕塞給梳麻花辮的姑娘。

月影西斜,唱到《韓湘子歸山》的流水板,揚琴聲忽如汾河漲潮。盲藝人脖頸青筋暴起,假聲拖腔驟起。木魚急雨般追著唱詞,恍惚間仿佛看見韓湘子踏著琴音登上中條山,道袍鼓蕩如帆。滿場喝彩聲里,筆者忽然明白為何這圍桌而坐的“盲人說書”,能在晉南傳唱200多個春秋。

散場時,執琴老者摸索著收拾樂器,月光落在他凹陷的眼窩里。他說,琴書里的故事都是老祖宗用腳丈量出來的:新絳的城墻聽過《伍子胥過江》,河津的渡口記得《譚香女哭瓜》,稷王廟的琉璃瓦下還壓著《十八女行孝》的唱本。說話間,他的手指在琴弦上輕輕撫過,竟比明眼人還要靈活。

歸途中,我們3個人在車上默默無語。筆者想起小時候奶奶搖著紡線車輕聲哼唱的調子與琴書何其相似;再往高雅處聯想,博物館里那些出土的唐代說唱俑,難保不是泥土深處早就埋著琴書的根脈。蒲劇的蒼涼混著秦腔的激烈,那一聲或嘶吼或詠嘆或悠揚的唱腔,從胸腔里、從黃土溝壑間蜿蜒而出,竟是帶著血絲、帶著灑脫、帶著撫慰、帶著向往。這不是唱,是扒開胸膛把心肝肺都掏出來晾在日頭底下曬著的,黃土高原農民的赤誠;是麥子拔節時的掙扎,是村邊井上轆轤咿呀的回響。

許多年前的黃土高原生活太苦了,苦得連嘆息都結成了土崖間飄蕩的冽風。唯有這撕心裂肺的吼聲,能把淤積在骨血里的澀咸都震出來。他們不是在表演,是在用聲帶犁地,一溝一壑地犁進命運的凍土。每個拖腔都是與天地對話的傾訴,每段尾音都是對貪嗔癡恨愛欲惡的和解。有傾訴,卻無哀怨,有和解,但決不妥協。

原來生命的尊嚴,竟可以這樣在淳樸的唱腔里完成最悲壯的綻放。今夜說唱的琴書藝人,何嘗不是用唱腔串聯時光的“活檔案”?他們用絆繩牽動的豈止是木魚,更是鄉間鄰里自己解讀的悲歡離合、穿越時空的文化血脈,在揚琴的叮咚聲里,將稷山人昨天的悲歡離合織進今晚月光的永恒。

王建文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