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呂魁:根植河東 筆耕不輟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11

記者 趙卓菁

在山西運城這片被譽為“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古老土地上,青年作家呂魁的文學根須深植于此。他不僅從中汲取養分,創作出一部部充滿“運城印記”的小說,更將結出的碩果化為公益的燈火,照亮了鄉村孩子的閱讀之路,也為無數文學愛好者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在人間煙火的細微處把握時代的脈搏,在個人命運的沉浮中折射一代人的精神歷程——這正是呂魁的文學追求,也是他作為一個寫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文學的接力與傳承

作為運城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呂魁的創作成果豐碩。他的小說發表于《人民文學》《十月》《當代》《中國作家》《山花》等國內主流文學陣地,先后出版了《所有的陽光撲向雪》《朝九晚不歸》《微醺時各懷心事》等五部中短篇小說集。其文學成就備受業界肯定,先后將“《人民文學》未來大家Top20”“紫金·人民文學之星”中篇小說佳作獎、“柳林杯·《山西文學》中篇小說獎”等多個知名文學獎項收入囊中,呂魁憑借獨特的文學質感,多篇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在海外介紹。

呂魁的文學之路始于一個樸素的初衷——練字。大學二年級寒假,為了改善潦草的字跡,他在爺爺的建議下,每天抄寫唐詩宋詞。然而練字畢竟枯燥乏味,有一日呂魁突發奇想,“與其抄寫古詩詞,不如自己創作,反正目的都是練字”。一個多月后,寒假結束前,以高中生活為藍本的小說處女作《小染》就這樣完成了。那沓被呂魁塞進抽屜的手稿,悄然埋下了他文學的種子。

這顆種子的萌芽像日后他創作的小說一樣充滿戲劇性。幾個月后,呂魁接到一個陌生電話——一番交流后得知,是時任《黃河》雜志主編張發老師,通知他的作品《小染》將被刊用。后來呂魁才知道,是他父親打掃衛生時,無意間發現他留在家中的手稿。年輕時也是文學愛好者的呂魁父親,未提前告知他,而是找了家文印店將他的手稿逐字逐句錄入打印好,托人捎給運城文聯的張雅茜老師批評指導。張雅茜讀完后,認為呂魁寫得還算不錯,就在去太原參加省作協會議期間,將《小染》的稿子推薦給《黃河》雜志的主編張發,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呂魁說他的父親可以說是他文學創作道路上的伯樂、引路人,是那份沉重的父愛,為他推開了文學之門。

2005年,《黃河》不僅頭條刊登了這篇新人新作,還配發了作家魯順民老師近四千字的評論。這份知遇之恩照亮了呂魁文學創作的前路,張發老師那句“年輕無畏,勤觀察多練筆”的贈言,成為此后呂魁堅持創作的動力。

在前輩的鼓勵下,呂魁在半年內創作了兩個中篇小說,主動投稿給《十月》。三個月后,就當呂魁以為不會等到好消息時,他接到了時任《十月》編輯寧肯老師的電話,告訴他稿子留用,但需要修改。在《十月》雜志社辦公室里,寧肯老師將呂魁作品中小到錯別字、常識細節,大到文章架構,都給予耐心的指導。“那個早晨,我學會了如何敬畏文字。”呂魁回憶道。這幾經打磨的作品最終刊登在2006年《十月》第五期“小說新干線”欄目。那之后,呂魁又創作出《再見阿豪》《去烏蘭巴托》《火車要往哪里去》等作品,刊發在《百花洲》《文學界》等文學期刊。

2012年,呂魁研究生畢業,赴京參加工作,工作見聞豐富了他的創作素材。然而創作之路卻并非坦途。“每個熱愛文學的創作者,都會經歷一陣厭倦期,寫不出好的東西,干脆找一堆借口不去寫,也不是沒試著寫過,可好多篇小說都是開了個頭,就擱在電腦的文件夾中,自己找一些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等借口,靜不下心寫作。”他陷入一段時間的創作沉寂期。轉機出現在2015年,在一次聚會上,呂魁的好大哥、作家張楚直言不諱對他說:“工作再忙也能擠出創作的時間,不要給自己偷懶找借口。”師友張楚的話成為呂魁創作道路上的“助推器”,讓他重新提起筆寫作。2019年,呂魁回到家鄉運城創業。故土的重逢讓他看到更真實的生活圖景,親歷至親生死離別與創業艱辛后,呂魁的創作愈發沉穩,他以一年一篇的節奏推出《微醺時各懷心事》《在鼓樓》《三次相遇》等作品。

如今,他將文學熱忱回饋故鄉,義務為小學生教授作文。他還為山區學校的學生捐贈了圖書,“盡可能給更多孩子種下愛讀書、愛寫作的種子”。他說,這仿佛一場生命的輪回——曾經被前輩澆灌的文學新苗,如今也成了播種者,在故鄉的土地上延續著文學的接力。

生命的沉淀與文學的旅程

呂魁的寫作,深深植根于個人生命的體驗與沉淀。他說:“人不可能同時年輕,以及擁有對年輕的感受。”因此,他格外珍視并捕捉那些源自生活的真實感觸。對他而言,真正的創作沖動“像‘種草’了一件好物一樣,不寫出來坐立不安”。呂魁坦言,若懷有天賦與才華,務必要在創作激情最為澎湃的那幾年,將其凝結為作品。

呂魁將寫作比喻成一段段孤獨的行程:“寫一萬字,如同短途自駕,悠然欣賞沿途風景;創作中篇小說,像是開啟一段長途旅程,需要更多的耐心與規劃;而完成一部長篇,則如同在彌漫霧氣的高速路上獨自開夜車,前路未知,唯有勇往前行。”為了駕馭這漫長的過程,他為自己設立了近乎嚴苛的寫作規律:每到創作期,他或在每日清晨6點醒來,寫至8點再去上班,或是下班后,寫兩三個小時。呂魁以固定的寫作時間或字數來“倒逼”自己按時寫作。

問及呂魁創作源泉,他說他的作品多是從自身與朋友的經歷中汲取靈感。其獲獎作品《王娜娜女士出門遠行》便融入了他與母親間的母子情深,《周末愉快》是他在北京時期于互聯網公司工作的經歷,而《微醺時各懷心事》則來自酒桌上朋友講述的故事。這些他親身經歷或聽來的橋段,結合他日常累積的現實人物語言與表情,最終在呂魁其獨有的“素材庫”中開花結果。今年是呂魁走上文學道路的第二十年,回顧來時路,呂魁說最讓他難忘的是2009年,他25歲那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莫塔》。2008年因母親身體不適,他陪同母親一起住進舜帝陵景區附近的招待所,療養身體。呂魁閑來無事,就在景區內散步構思,無多日就寫完《莫塔》初稿。該作品最終在2009年《人民文學》第600期“新銳專刊”中頭條發出,并被《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等多家雜志選載,還賣出了影視改編權。《莫塔》標志著呂魁正式被文壇接納,成為他作家生涯中的重要節點。

深耕故土與文學初心

近年來,呂魁將文學的根須更深地扎進故鄉運城的土壤。前年端午時節,他來到城南鼓樓,遠眺鹽湖波光瀲滟。這時身旁一對年輕男女的對話引起了他的注意——女子帶著柔軟的南方口音,男子言語間透著對昔日戀情的追憶。這尋常一幕,成為短篇小說《在鼓樓》的創作靈感。在這座“做舊如舊”的鼓樓背景下,呂魁再次展現了他從市井生活中擷取動人片段的能力。

每當創作遇到瓶頸,回到故鄉小住,總能為他帶來新的靈感。“與老友相聚時的閑談,街頭偶遇的場景,長輩微醺時講述的往事,都會激起創作的火花。”在呂魁已發表的作品中,近半數與家鄉息息相關。早期的《小染》《信仰在空中飄揚》,近年創作的《王娜娜女士出門遠行》《總有人路口先走》等,都以運城為故事背景。其中《王娜娜女士出門遠行》既是對逝去母親的深切懷念,也是“寫給家鄉運城的一封情書”。

在呂魁的筆下世界,既有基于運城城區鼓樓以及鹽湖、永樂宮等真實歷史古跡元素的創作,也有天馬行空的“架空”創作。呂魁今年剛完成的新作《安邑北》,虛構了一家開在古城安邑的現代酒吧里發生的故事。不久前,呂魁去芮城風陵渡采風后,也隨之產生了以風陵渡為背景的創作想法。談及故鄉對創作的意義,呂魁認為:“故鄉是寫作者創意的源泉、靈感的補給站。”他引用福克納“郵票般大小的故鄉”之喻,指出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蘇童的“楓楊樹鄉”等,許多作家的創作都深深扎根于出生地。對他而言,運城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創作母題。“我多數作品都根植于運城。即使故事與故鄉無關,其中的人物、橋段也常帶有家鄉的影子”。

關于寫作之道,呂魁強調耐性與想象力的重要性,“心靜不下來,作品的氣韻就會不足”。“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寫作者,首先得具備一定的耐性。如果寫作者沒有好的耐性,心靜不下來,那寫出的作品氣韻不足,資深讀者是一眼能讀出來的。其次,寫作者還得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好的想象力是寫作者的一種天賦,寫作者或許沒有去叢林中探過險,沒有海外生活的體驗,但可以憑借自身有限的相關經驗,或者從某一張照片、某部電影中獲得靈感,繼而展開想象,去涉及他并不熟悉的題材。”他說。

呂魁的寫作習慣獨具特色:先大膽放開寫,完成故事主線,“當我大致構思好一篇小說,梳理好人物關系后,我會約束自己在一定時間內寫完。通常先將故事主線寫出來,完成第一稿。在此基礎上,拿出大量的精力,或填充或刪減,像是做木制家具般,不斷對文字拋光、打磨、上漆,直至完成一件還算像樣的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這種對文字的敬畏與雕琢,讓他的作品在樸實中見真,于細微處顯深情。 

從城郊少年到負笈他鄉,目睹運城從老城向新區的擴展,這些地理與心理的變遷,都成為他作品的底色。對于未來,他計劃仍專注于中短篇小說的耕耘。對于青年文學愛好者,呂魁的建議務實而真誠:將中外名著作為“范文”精讀,輔以長期的寫作訓練,以此形成明確的個人風格。他尤其強調,“豐富的生活經驗是一大優勢”,無論是親自創業、歷經情感,還是借鏡他人的人生,都能為筆下的世界注入真實的生命力。

談及未來,呂魁計劃仍專注于中短篇小說的創作。他誓言,無論寫得再少、再慢,也會“像蝸牛爬坡、螞蟻上樹般定好方向,一步一步朝著目標前進”。這位從運城走向全國,作品被譯成英文、法文出版的作家,正以愈發沉穩的姿態,持續不斷地將觸動心靈的故事,“像文火燉雞湯那樣,一篇一篇地寫出來,寫好看”。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