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郭村泰山廟 一個村莊的文明印跡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28

□記者 薛麗娟

泰山廟在民間并不少見,但若論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可就寥寥無幾了。運城市鹽湖區的鄉野間,就藏著這樣一座隱于山腹的國保級泰山廟。

10月27日,車行至鹽湖區的上王鄉郭村,一方被夯土墻環抱的建筑格外醒目。山門上“泰山廟”三字古樸遒勁,院內便藏著今天要探尋的國保。那座元代大殿,已靜靜守望了村落近700年,見證著這片土地的日升月落與時代變遷。

歷史中的廟宇脈絡

河東大地留存著不少泰山廟遺存,夏縣、萬榮等地均有蹤跡。古人視泰山為萬物發祥之地,又因東方主生,故村落多將泰山廟建于村東高地,取“紫氣東來”的吉意。郭村這座泰山廟,亦遵循此俗。

進村問路時,村民的描述與這一傳統完全吻合。車剛停穩,記者便見一位大伯牽著孫女從山門內走出,攀談后方知,他正是此處的文保員王渺獅。

據他介紹,廟宇的創建年代雖無確切記載,但歷史可追溯至很早以前,元、明、清三代均有修葺;其之所以能躋身“國保”,主要在于雖僅存大殿,卻完整保留了元代建筑的大木構件、斗拱與木柱,是研究元代建筑的珍貴實物。

“廟所在以前是村小學,我們小時候就在這兒讀書。”1971年出生的王渺獅與一旁的村委會主任庾革命聊著,話語里滿是對曾經的追憶。

泰山廟便位于郭村東北的高地上,現在的山門是后期為保護廟宇新建的。2009年,國家相關部門曾對其進行整體修繕,讓這座古建重煥生機。

拾級而上,一座古樸莊重的大殿立于平臺之上。“大殿兩側的拱形門上寫著‘東觀’‘西觀’,其原本連著一圈廂房。穿過廂房,便是廟內種莊稼和蔬菜的田地。”王渺獅指著不遠處的土墻補充,“現在看到的土夯墻,部分就是原來泰山廟的圍墻。”

環顧四周,不難想見村民口中頗為可觀的規模——原廟宇占地面積達十余畝,除了核心大殿,還設有戲臺、獻殿、東西廂房等建筑,為標準的傳統院落式布局,只是如今大多已不復存在。

“那年舊戲臺被拆除,在村中修了新舞臺。”老輩人嘮叨的過往,舊弦混著新曲,在這方土地上繼續著人間煙火。

古建上的匠心獨具

郭村泰山廟大殿坐北朝南,以磚砌臺基為基,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覆蓋著筒瓦,雖無繁復裝飾,卻透著一種特有的簡潔大氣。

大殿古樸

門楣處“高明配天”四字匾額率先映入眼簾。題字筆力蒼勁古樸,筆墨間凝聚著先民對天地的敬畏。

門楣之上,前檐處架著圓木大額枋,枋上施斗拱7朵,螞蚱耍頭風格獨特,盡顯元代建筑的粗獷。尤其是圓木大額枋呈自然扭曲狀,且毫無雕飾,這般豪放形制,即便在古建資源豐富的山西,也屬稀有。

最令人稱奇的,是殿門前兩側的那對八棱石雕螭龍柱。“五爪為龍,四爪為蟒,三爪為蛟,你看這柱上的,正是五爪龍。”王渺獅指著龍柱介紹,這是明代重修時更換的構件,柱頂上還留有依稀可辨的刻字,記載其由正德年間解州夏縣人士捐贈,“由此也能看出,當年這廟在方圓一帶十分有名,規模宏大”。

介紹龍柱

這對螭龍柱,與記者之前在新絳泉掌關帝廟所見的蟠龍柱頗為相似,龍爪下皆抓著一人臉,恰與民間供奉泰山神的文化內涵一脈相承。更特別的是,它們有著獨一無二的設計:前半部分露于門外,后半部分藏于殿內。石龍蟠柱而上,周身云霧繚繞,龍爪緊攥的人頭格外醒目。村民代代相傳,這是對不孝男女的警示——未盡贍養之責、未傳家訓之德者,終將受懲戒。雖是民間傳說,但這份以信仰教化人心的智慧,早已融入郭村的民風,讓“孝”字在這片土地上扎下了深根。

梁上彩繪

這也是泰山神能成為民間信仰的重要原因。相傳創世之神盤古開天辟地后,身體化為四極五岳,其頭部便化作了泰山。泰山位居東方,是太陽升起之地,象征著生命之源與萬物發祥。在古代,先民常將雄偉山岳視為神靈,以祈求風調雨順;泰山被視為“五岳之首”“五岳之尊”,更被譽為“天下第一山”。歷代帝王將其看作國家統一、國泰民安與皇權的象征,百姓則崇拜其護佑之力。

作為東岳之神,泰山神掌管萬物始成、新舊相代,更有固邦安民、延年益壽、賜福祿官職的職能,是歷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

就像萬榮飛云樓所在的東岳廟一樣,郭村泰山廟與眾多泰山廟均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承載之地,也是民族向上向善的精神載體。

鄉村間的文明印跡

跨進殿內,正中供奉著東岳大帝黃飛虎的塑像,為今人重塑,雖非古物,卻仍透著莊嚴。

抬頭望去,元代建筑特點極為明顯,梁架豁然展開,整體結構沉穩有力。梁上的彩繪雖歷經數百年,依舊線條清晰——飛龍栩栩如生,龍須纖毫畢現,顏色鮮艷得仿佛昨日才繪就,可想當年廟宇初成時的斑斕色彩。

夯土圍墻

據說,梁架上留存有多處題記,元至正七年(1347)、明成化十四年(1478)、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的重修記錄,以及清道光五年(1825)的改建痕跡。正是據此,判斷廟宇大殿創建于元代、后世屢次維修改建的歷史。

大殿兩側的配殿,分別供奉著關帝圣君與送子娘娘,前者寄托著村民對平安順遂的祈愿,后者則承載著對家族延續的期盼,皆是鄉土生活最樸素的向往。

走出大殿再次回望,竟發現整座建筑沿斜坡而建,完全依托地勢打造,卻能保持殿內地面平整,這般巧妙的建造思路,讓人驚嘆于古人的智慧與巧思。

據村里的老人回憶,從前正殿后方還設有牛馬王二祠、藥王殿等建筑,殿內曾塑有諸神像、立有石碑,只可惜在歲月變遷中已蕩然無存。

如今,院內仍立有大大小小近10通碑刻。碑刻是后期從村中收集而來,所在位置原為戲臺,碑文中既有重修泰山廟的記錄,也有后土圣母廟的相關記載。這些石碑默訴著過往,滿是古廟與村莊的牽連。

“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八,正是東岳大帝的生日,這天村民都會來此祭拜。”王渺獅告訴記者,東岳大帝主管生死禍福的傳說,讓村民在敬畏中堅守善惡底線。這與龍柱的警示一樣,都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村風民俗。泰山廟不僅是精神世界的坐標,更是維系鄉土秩序的紐帶。

采訪當天,記者還偶遇了從江蘇蘇州來的攝影愛好者嚴裕忠和郁國榮。談及為何專程來到這處小眾景點,兩人對河東大地的厚重文明稱贊有加:“這里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密度冠絕全國地級市,我們特意規劃了12天時間來探訪。郭村泰山廟雖不恢宏,卻貼近鄉土的本真,這種原生態的古建正是我們想記錄的。”

梁架上的彩繪、龍柱上的刻痕、石碑上的字跡……這座古廟的價值,更多在其隱藏的文化密碼。那些關于敬畏自然、崇尚孝道、守望相助的傳統,是這片黃土地上最珍貴的精神遺產。

久違的秋日暖陽,為土墻鍍上暖光,殿角的陰影里,新草正從石縫中鉆出。王渺獅帶著孫女在院內散步,來自遠方的客人在此駐足驚嘆,高墻圍合間,廟宇孑然屹立,既藏著對天地的敬畏,又盛著村民的煙火日常。

郭村泰山廟的近700年,也是鹽湖村落文脈傳承的縮影——它曾護佑先民的生計,安頓心靈,如今仍在時光中矗立,印證著它在鄉土文化中的分量。這方黃土上的守望,將繼續綿延下去。

攝影 記者 薛麗娟 楊穎琦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