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27
武青山
泗交的楓葉紅了,連綿的群山成了流動的彩霞,高大的栗子樹宛如留白的水墨畫,隱在絢爛深處。它不在此時爭秀色,默默積蓄力量,待來年以滿樹豐碩,給予自然的饋贈。
栗子,家鄉人稱之為毛栗,是夏縣泗交大山深處頗負盛名的一種堅果,秋收期間開始成熟,與老家的柿子、葡萄、石榴一樣,成為贈送親友之佳品。
農村人過日子,不刻意追求吃食的營養,卻喜歡順應時令,忙活些應季的新鮮事,拾毛栗便是其中一樁。
每年秋忙間隙,村里總有人三五結伴進山“打”毛栗,實則多半是“拾”。天剛蒙蒙亮便出發,在山林間穿梭尋覓,直到暮色四合才踏著余暉歸來。遇上豐收年成,一人便能撿回二三十斤,沉甸甸的滿是秋日的歡樂。
深秋,抖音上有好多分享在泗交西溝拾毛栗的視頻,妻子心向往之,便提議也去一趟,于是招呼了在家的二哥、侄子,備好布袋、手套,帶上零食,領著幾個五六歲的孩子進山去了。
車從瑤臺山右側上去,就到了縣城通往被譽為“天然氧吧”的泗交自然生態旅游區的盤山公路。沿路的山村藏在青山綠樹間,白墻灰瓦錯落分布,透著幾分田園古風的雅致。目光所及處,古槐遒勁,山坳處楊樹葉子金黃,崖畔的柿子樹掛滿泛紅的果實,像一團團跳動的火焰,格外奪目。
搖下車窗,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不知拐過了多少道山彎,一處清雅小鎮忽然撞入眼簾——泗交到了。山脊上的白塔依舊清秀挺拔,矗立在漫山蔥綠間,還是記憶里熟悉的模樣。來不及細賞眼前景致,我們便驅車向著大山更深處駛去。
路上車輛漸多,山勢也愈發雄奇。峰回路轉,視野豁然開朗,路面寬了,駛過太陽花簇擁的窯頭村。再往前不遠便是西溝村,路邊車輛排成長龍。
緩行一二里地停好車,抬頭見彩虹路兩旁山勢奇峻,松林郁郁蔥蔥、霧氣氤氳,其間雜生著不少高大樹木,便是此行要尋的栗子樹。
毛栗樹散落在山野間,看似無主,實則每一棵都有歸屬。不知為何,今年山村人家格外寬容,默許前來拾栗的人隨意采摘。
草叢中藏著條尺余寬的小徑,早被撿栗人踩得光滑。我們牽著孩子魚貫而上,手腳并用略顯狼狽。小路順著山勢蜿蜒,時而緊貼崖壁,時而穿過灌叢;深褐色的小松鼠不時在枝條間跳躍,溝壑間笑語與鳥鳴交織,卻不見人影,平添了幾分野趣。
栗樹已到結果末期,路上滿是掉落的帶刺空苞。我將孩子們攏在一處洼地。落腳的洼地還算平整,是進山路上一處約幾十平方米的臺地——比下層高出七八尺,距山腳不過百米。臺邊有條僅容一人的“劃痕”斜垂下去,是拾栗人踩出的便捷路。
洼地深處有處向上的豁口,一汪細流清澈淌下,漫過三四米地便悄悄滲入了地下。二哥身手依舊敏捷,幾下就鉆進了林子,很快沒了蹤影。不時有攜著孩子的游客經過,碰面時隨意招呼一句“拾了多少”,格外親切。對他們而言,這份山野間的奔波圖的從不是收獲,而是一家人同游的體驗與樂趣。
洼地旁一棵腰粗的栗子樹高枝上還掛著些栗苞,侄子執意要上樹——只見他手腳麻利地攀到樹腰,使勁搖晃樹枝,栗苞“噼里啪啦”往下落,孩子們立刻歡叫著撲進草叢里尋覓。
大人們鉆進山林尋栗,孩子們撿著撿著,就扯著嗓子喊:“爸爸你在哪——”“哥哥你在哪——”他們的快樂全在躲貓貓,摘野果,找樹枝圍個小籬笆當“院子”,再把鮮花插在籬笆上,拔把綠草當“菜”、搬塊石板當“桌”,玩起“燒飯”的游戲,主打一個鬧騰。玩累了,孩子們就剝開撿的栗子——淡黃色的栗肉晶瑩肥厚,咬一口甜絲絲的。若不是我怕他們吃多了拉肚子攔著,恐怕能嚼個不停。
侄子從樹上下來時,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6歲的安安立刻湊上前,大聲嚷嚷:“叔叔真牛!還會爬樹!”
沒過多久,二哥也從陡坡上跌跌撞撞地下來,我趕緊上前扶他一把。看著他滿滿一袋的收獲,他卻一邊喘氣一邊絮叨:“不行了,腳都崴疼了。”
又等了許久,右邊山腰終于閃出妻子的身影——她幾乎是順著坡滑下來的,收獲不算多,臉上卻滿是藏不住的喜悅。
大家把各自的栗子倒在一塊兒比多少,孩子們圍著果實爭搶最大的那一顆,山間又響起一陣清脆的歡笑。
深秋時節,漫山紅葉絢爛奪目,而那挺拔的栗子樹,靜默其間,成了這片風景里最樸素、也最動人的精神符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