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20
記者 范 娜
金秋十月本是秋糧歸倉的關鍵時節,連續陰雨卻給運城秋收工作按下“減速鍵”——田間積水導致輪式農機“寸步難行”,成熟玉米面臨霉變風險,搶收、減損、保糧成為目前全市農業生產的緊迫任務。

面對不利天氣,全市上下迅速行動,從組建“雙搶一保”專班統籌調度,到推動農機改裝破解“陷地”難題,再到激活烘干設備守住糧食安全最后一關,政企農協同發力,在泥濘田埂間打響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秋收保衛戰。
搶收破泥保進度
10月15日12時許,在鹽湖區北相鎮西曲馬村的田野上,玉米地泛著成熟的金黃,田埂邊卻積著淺淺的泥水,一輛履帶式收割機正緩緩穿梭在玉米行間,深褐色的泥漿順著履帶的紋路不斷滴落,車輪外側早已裹滿厚厚的濕泥。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空氣中彌漫著玉米秸稈特有的清甜氣息。
“你看這玉米棒,籽粒已經飽滿得很,葉子卻有點發潮發黃,再捂上兩天就該發霉了!”在地頭等候的衛國軍滿臉焦急地說。
他在村里承包了30多畝玉米地,眼看著玉米成熟好幾天了,卻被連續的陰雨天氣困住了手腳。
“10月14日晚上那場雨下得又急又大,我半夜起來看了好幾次,就怕地里積水太多,機器進不來。今天一早天放晴,我趕緊聯系了本村的收割機,總算能下地了!”衛國軍說。
“這履帶式收割機雖然穩當,能在泥地里走,速度卻比輪式的慢。”收割機機主宋博指著收割機的履帶解釋道,輪式收割機在晴天一天能收100多畝,可遇上這種泥濘地塊,很容易陷進去,根本沒法作業;而履帶式收割機靠著寬履帶能穩穩“踩”在濕軟的土地上,卻因為履帶傳動效率的問題,一天滿打滿算也僅能收50畝。
“不過再慢也得趕,老百姓的糧食不能爛在地里。”宋博說,從10月初開始,他就沒怎么歇過,每天跟天氣“搶時間”,不光在西曲馬村收,周邊幾個村的農戶只要打電話,他都會盡量趕過去。
為了應對連續陰雨這個秋收“攔路虎”,保障秋糧顆粒歸倉,市農業農村局提前部署,圍繞糧食安全和“三秋”農業生產需求,迅速成立“雙搶一保”(搶收搶種保豐收)工作專班,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同步組建農機作業專項工作組,工作人員分赴各縣(市、區)的農機合作社、農機經銷企業和秋收一線,一邊摸查農情墑情,一邊緊盯履帶式收割機、打捆機等關鍵機具的供給,協調解決機具調度難題,同時還實地查看烘干設施的運行情況,確保收割后的糧食能及時烘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雙搶一保”工作,主要領導指示批示、深入基層調研、召開專題會議等,要求全力抓好“搶收搶種保豐收”,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同時,對搶收方案制訂、氣象監測預警、秋糧收獲推進、穩定小麥種植面積等工作進行詳細部署,推動“雙搶一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針對陰雨天氣可能引發的農業氣象災害,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市氣象局發布多期《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及時提醒農戶關注天氣變化、提前做好搶收準備;同時,先后印發了《關于切實抓好秋收秋種工作的通知》《關于全力做好“雙搶一保”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確了機具調度、技術指導、烘干保障等10項具體舉措,還3次召開專題會議,從專班推進、機具調配到技術服務,逐項細化任務、壓實責任。
眼下,14支由市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干部帶隊、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的包縣指導服務隊,正放棄節假日休息,奔波在田間地頭。他們走進種糧大戶的玉米地,幫著查看玉米成熟度、測算收割進度;來到農機合作社,協調解決機具維修、燃油供應問題;前往糧食烘干服務點,指導操作人員規范烘干流程,避免糧食霉變。更貼心的是,還通過網絡平臺、村級廣播等渠道,公布全市“三秋”機收保障熱線、技術服務咨詢電話,以及履帶式收割機駕駛員聯系方式、烘干服務點地址等信息,農戶有需求可隨時聯系。
據統計,今年運城市秋糧種植面積達430萬畝。其中,玉米播種面積402萬畝,43萬畝春玉米已全部收獲完畢。截至10月17日下午,全市秋糧搶收面積132萬余畝。
農機改裝解難題
10月15日上午,山西屴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院內一片忙碌,幾名工人正圍著一臺輪式玉米收割機協同作業,兩人彎腰卸下原有的橡膠輪胎,一人蹲在輪軸旁,雙手穩穩扶住履帶框架,確保安裝對位精準;另有一人手持氣動扳手,“噠噠噠”的聲響里,固定履帶的螺絲被逐一擰緊。駕駛艙內,一名工人不時輕打方向盤,配合調整機身角度,隨著最后一顆螺絲固定到位,工人啟動機器,新換裝的履帶緩緩轉動。
“往年晴天多,輪式收割機一天能跑好幾塊地,今年雨水連下,機器一進去就陷得輪子直打滑。”該公司工作人員張峰指著另一臺已經改裝完畢的收割機介紹,為了應對泥濘地塊,他們把兩臺輪式收割機作了不同改造:一臺加裝了雙排輪胎,通過增加輪胎數量擴大受力面積,減少機身對土地的壓強;正在調試的這臺則直接換裝成履帶,“我們自己有1000多畝玉米等著收,已經成熟了,改裝完就要下地收割。”
為了讓更多“輪式鐵牛”變身“防滑能手”,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早早組織技術專家下沉各縣(市、區),一邊指導農機合作社和企業開展改裝,一邊根據地塊泥濘程度、作物類型,梳理出6種實用改裝方案:除了將小麥收獲機換裝玉米割臺+寬輪胎的“跨作物改造”外,針對玉米收割機,還能選擇換裝60厘米寬的加寬輪胎、加裝雙輪胎、加裝鋼板附輪、前輪裝三角履帶裝置,或是將后雙輪改成四輪,每種方案都能針對性解決“陷地”問題。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0余臺玉米收割機械完成改裝,全部投入搶收一線。
“光靠本地改裝還不夠,得把‘外援’也請進來。”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面對持續陰雨導致的履帶式收割機缺口,我市迅速啟動應急機制:與臨汾市建立應急互援渠道,協調鄉寧、襄汾、侯馬、曲沃等相鄰縣(市)的農機部門,搭建跨市調度平臺,實時共享機具閑置信息。同時,主動聯系河南、陜西周邊省份,打通跨省調度通道,指導各縣農機合作社直接對接外地農機大戶。其中,河津市專門與河南省周口市的農機大戶對接,一次性調回30臺履帶式收割機,這些“外地鐵牛”一到當地,就立刻開進玉米地投入搶收。
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已調度玉米收割機4664臺(套),加上完成改裝的小麥收割機,玉米收割機械總量達到5000余臺(套),日作業能力提升至45萬畝。
為了保障機具高效運轉,全市還組建了90支專業化農機應急作業隊,建成3家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和2家區域應急救災中心,統籌1146臺(套)應急農機裝備隨時待命,其中400余臺是能應對泥濘地塊的履帶式收割機。此外,通過培訓1.3萬余名農機手和修理工、檢修3.66萬臺(件)農業機械,讓每一臺“鐵牛”都能以最佳狀態投入秋收,為搶收進度“保駕護航”。
烘干“護航”保歸倉
10月16日午后,運城市達鑫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廠區里,空氣里彌漫著玉米烘干后的干爽氣息。大型烘干設備正發出隆隆的運轉聲,幾名工人正忙著將玉米鏟進傳輸帶,這些帶著潮氣的玉米粒順著傳輸帶緩緩上升,最終被送入烘干設備的進料口,開啟“脫水保糧”的旅程。
走進占地10000平方米的存儲車間,眼前的景象更顯熱鬧:經過烘干、分選的玉米粒從高空的管道中傾瀉而下,發出“嘩啦啦”的聲響,車間地面上漸漸堆起一座座金黃的“小山”。
“我們這新庫房容量大,但今年雨水多,前期一直沒法順暢收糧,到現在還沒存滿過。”公司工作人員張琦介紹,玉米烘干得經過“添濕糧—高溫烘干—振動過篩—色選除雜”四道工序,才能達到安全存儲標準。“烘干機得湊夠200噸濕糧才能開機,之前連著下雨,農戶沒法搶收,我們的機器也經常‘等糧開工’。”張琦說,隨著近期天氣轉好,搶收的玉米陸續運過來,烘干設備開始滿負荷運轉,公司的兩個烘干點一天能烘干600噸玉米。
同樣忙碌的還有芮城縣世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烘干區,兩臺高達十余米的糧食烘干設備正在工作中。合作社工作人員白小紅站在烘干塔的出料口旁,看著干燥的玉米粒源源不斷地流出,臉上滿是欣慰:“今年濕玉米多,老百姓最怕糧食捂壞,我們的烘干塔從9月20日起就沒停過,白天黑夜連軸轉,農戶的濕玉米拉過來就能卸、卸完就能烘,不用排隊等。”據介紹,這兩臺烘干塔每天能烘干500噸玉米,截至目前累計烘干量已經突破1萬噸。
如今,運城市166個烘干點、183套烘干設備正共同織就一張“糧食烘干網”,日烘干能力達到2.43萬噸,為搶收后的玉米筑起“安全屏障”。
氣象部門預報,10月18日起全市天氣將普遍好轉,10月中下旬將成為秋收秋種的關鍵期。為了銜接好“搶收”與“烘干”,市農業農村局專門召開機具調度專題會議,安排包縣指導服務組深入各縣(市、區),督導烘干設備高效運轉、保障糧食存儲安全,推動“雙搶一保”10項舉措落地見效。
“如果后期沒有大范圍惡劣天氣,預計11月上旬全市秋收工作就能基本完成,11月底前能結束小麥播種。”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搶收的履帶式收割機,到改裝的防滑農機,再到連軸轉的烘干設備,每一環都在全力保障秋糧顆粒歸倉,為今年的農業生產畫上圓滿句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