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13
□楊穎琦
小時候上課外班的孩子長大了,給自己報上了“班外課”?近期,一則“班外課”的詞條沖上熱搜,不少年輕人在熱搜里分享送自己上“興趣班”的經歷,他們走出辦公室,利用下班時間,學樂器、練舞蹈、做手工……通過參加各種小型培訓課程,用純粹的興趣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
曾經被“課外班”填滿童年的年輕人,如今主動給自己報起了“班外課”:有人在下班后的瑜伽室里舒展緊繃的肩背,聽呼吸與肌肉對話;有人抱著尤克里里坐在課堂角落,跟著老師學習彈唱;還有人周末泡在陶藝工坊,任憑陶土在掌心慢慢塑造成獨一無二的形狀。這些小型培訓課程,無關名利得失,也沒有KPI考核的壓力,卻成了他們長大后“把自己重新養一遍”的成長方式。
與童年被動接受的“課外班”不同,“班外課”的核心是“自主選擇”。“90后”上班族康康小時候曾被父母逼著學了多年的小提琴,對音樂“深惡痛絕”。上班后的第二年,她偶然在短視頻里刷到鋼琴即興演奏,突然找回了對音樂的興趣,于是買了一架電子鋼琴,報了課程?!艾F在學音樂不用背譜,想彈什么旋律隨心情來,哪怕只練半小時,也覺得特別放松。”這種“不用為結果負責”的學習狀態,恰恰戳中了當代青年的心理需求——在充滿不確定性的職場之外,他們需要一個能掌控節奏、享受過程的生活空間。
“班外課”的流行,更藏著年輕人對抗生活倦怠的智慧。當工作陷入重復的循環,當社交變成“負擔”,這些看似“無用”的興趣學習,成了他們精神世界的“補給站”。自學插畫的網友小夏說,每次畫完一幅畫,哪怕只是簡單的靜物速寫,都像給生活按下了“重啟鍵”:“白天工作要考慮很多,晚上畫畫只需要關注線條和色彩,這種純粹的專注,讓我覺得自己又‘活’過來了。”更有人在“班外課”里收獲了意外的成長:原本內向的人通過舞蹈課變得開朗,喜歡獨處的人在手工小組認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附加的價值,比學到一門新技能本身更讓人驚喜。
有人會問,這種“三分鐘熱度”的學習有意義嗎?答案藏在青年人的坦然里。他們不再執著于“必須學到精通”,而是享受“淺嘗輒止”的快樂:學了兩個月烘焙,能做出像樣的戚風蛋糕就很滿足;練了半年書法,哪怕只寫好一個“?!弊郑苍敢赓N在門上炫耀。就像有人在社交平臺上寫的:“小時候學鋼琴是為了讓父母驕傲,現在學吉他是為了讓自己開心,哪怕明天就放棄,今天彈唱的快樂也真實存在過?!边@種對“不完美”的包容,正是“班外課”最動人的地方——它讓學習回歸本質,成為一件取悅自己的事。
從“課外班”到“班外課”,變的是學習的場景與目的,不變的是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當青年人在下班后走進畫室、琴房、舞蹈室,他們不僅是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更是在重新擁抱那個曾經被期待裹挾的自己。這場“把自己重新養一遍”的風潮,沒有轟轟烈烈的口號,卻用最溫柔的方式證明:生活不止有眼前的KPI,還有畫筆尖的星空、琴弦上的旋律,以及每一個為熱愛而停留的夜晚。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