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30
□梁冬
今年國慶節,又逢中秋節,真是雙喜臨門。此刻,一家人團聚,聞著桂花香,凝望皓空一輪明月,吃著香甜的月餅,無盡遐思近在心頭。我仿佛跟隨這皎潔的月光,步入了家的溫馨、夢的境界,一種濃濃的鄉戀、鄉思、鄉愁油然而生。
“中秋”,最早見于《周禮》一書,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在我的潛意識里,中秋節是一個最令人多愁善感的節日。人們在中秋節借月生情,見月落淚,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千百年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中,充滿與月有關的離情別緒,成為傳承千古的絕唱。中秋月圓時,真是各人有各人的心情,各人有各人的夢境,多少人有夢,就會有多少人望月。
中秋吃月餅,已成為千年來的習俗,月餅在我國由來已久。隨著時代變遷,其被賦予了不同的色彩和含義。唐代,民間就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宋代,百姓稱宮中的月餅為“宮餅”,民間吃的為“小餅”“月團”。到了明代,心靈手巧的餅師已把“嫦娥奔月”“玉兔龍宮”“吳剛伐桂”等傳說故事,作為圖案印制在月餅上,使月餅成了兼具藝術傳奇色彩的美食。
清代的月餅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更加繁多。月餅早已成為象征豐收吉祥、闔家團圓的中秋節美食了。在當代,月餅的工藝更臻完美。時下,各式月餅已擺上了超市和街頭,節日的氛圍也濃烈起來。中秋節吃月餅,既可寄托相思,也可傳遞親情。美味的月餅里,有我國傳統節日的內涵,也有豐厚的東方文化色彩。
我始終覺得,古今人們過節的方式雖各有不同,但對中秋節的美好感情,盼望團圓、游子思歸、對故人的思念等,是永遠不會改變的。無論經歷多少風霜,世界怎樣變化,心中的“家”一定是每個人心頭最溫馨的地方,濃濃的親情和美好的祝福,也一定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