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30
記者 郭瑞倩 實習生 續思穎
“你觸摸的不是陶片,是古人的溫度。”
9月28日,聞喜縣上郭邱家莊遺址,2025年“國寶第一市 對話五千年”公眾考古活動現場,宣傳標語傳遞著人文關懷與歷史深意,從澳大利亞回運探親的姚李囡在現場對此有了最真切的體會。
探方里,工作人員手持手鏟輕落、細致清掃,遺存模樣逐漸顯露清晰,這樣的場景,她看入了迷。“以前只在電視上看考古節目,這次親眼見到幾千年前的歷史遺跡、現場挖掘的場景,震撼感完全不一樣。”姚李囡感慨,原本以為這些文物冰冷遙遠,可真正靠近才發現,它們與日常生活如此貼近,“仿佛能伸手觸碰到古人的生活。”
當天上午,我市2025年“國寶第一市 對話五千年”公眾考古活動拉開帷幕。20余位考古愛好者循著考古隊員的足跡,從了解遺址概況到走進勘探現場,親手觸摸兩千年前的晉國文明印記。這場公眾考古活動,正讓每一層夯土、陶片上的每一道紋路都成為“密碼”,邀請更多人走進歷史、讀懂文明。
邱家莊遺址坐落于聞喜縣桐城鎮上郭村至邱家莊村一帶,由西南向東北地勢逐漸升高。作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已被確認為是“古曲沃”的核心區域,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已歷經十余次考古發掘,成為解碼晉國歷史的重要密鑰。
邱家莊遺址承載的不僅是晉國的記憶,更見證著文物保護理念的普及。當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考古現場,那些沉睡千年的文明遺存,便在代代相傳中獲得了永恒的生命。
邱家莊遺址項目負責人、聞喜籍考古人陳海波從遺址概況、發掘歷程及學術意義三方面展開介紹,向公眾勾勒這片遺址的歷史輪廓:“遺址整體布局以城址和墓群為主,西南為城址區,北部為墓葬區。結合文獻記載與歷年發掘成果,可確定此處是晉國歷史上著名的古曲沃所在地,是晉國小宗代大宗的策源地。”
回顧邱家莊遺址的發掘歷程,1959年,它首次被發現。1973年至2013年是發掘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設,發掘工作以墓葬為主。到了2018年至2024年,進入發掘的第二階段,主要配合專項行動,發掘工作從搶救性發掘轉變為主動性發掘,并且開展了大規模的勘探,從而確定了城圈的基本范圍。
2021年至2023年,考古工作主要圍繞城址展開,具體分為兩個部分。一方面,在城內發現了居址區,經過近幾年的發掘,不僅發現了與鑄銅相關的陶范,還發現了陶三通,這足以證明城址的排水設施較為完善。另一方面,對北城門進行了發掘,在勘探過程中發現了主干道,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對其進行發掘“解剖”。2024年,發掘了一些中型墓葬。陳海波介紹,“今年的發掘主要是為了解決城市道路問題和城墻基槽問題”。
剛剛在全省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中奪得“考古探掘工”項目一等獎,同樣也是聞喜籍的考古人張王俊帶領考古愛好者們踏入勘探現場。棧道沿探方邊緣鋪設,確保遺跡不受擾動。“這個方框是探方,腳下的隔梁用于控制地層剖面……”張王俊邊走邊講解,面對公眾提問,他以通俗語言耐心解答,確保每位參與者有所收獲。
在一處灰坑前,張王俊講解道:“灰坑是古人取土后形成的坑穴,常被用作垃圾填埋處。這里出土的木炭、獸骨和碎陶片,能反映當時的日常生活。但與墓葬中的完整器物不同,灰坑陶片的拼接需要漫長過程。”
……
公眾考古課堂講解結束后,許多愛好者依舊沉浸其中,久久不愿離去。
收獲到難忘體驗的,還有編劇潘禹華,他正在為作品尋找靈感,“老師們在講解土壤層、歷史層等內容時,極為嚴謹,均以實質證據闡述,無過多猜測,這種嚴謹對我們很重要。影視工作需了解多元職業與社會面,今天兩位老師對歷史的解構邏輯獨特,讓我收獲頗豐。今后只要有機會,我一定多多參與這樣的活動”。
陳海波說,“考古學發展到今天,勘探已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為了全方位地復原、構建并重新了解古代歷史。邱家莊遺址的重要性在于它彌補了考古缺環,這一階段的物質文化遺存能夠代表晉國鼎盛的時期”。
此次公眾考古系列活動后續還將在絳縣西吳壁遺址、夏縣轅村遺址、夏縣西陰遺址、垣曲縣北白鵝墓地和芮城縣坡頭遺址等處陸續開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