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阜巷一座城的財富記憶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30

在運城中心城區的老街巷陌間行走,目光總會被一個獨特的漢字牽引——“阜”。

無論是靠近南風廣場的阜巷,還是穿過中禁門城門便能望見的“阜財解慍”牌樓,總能一眼吸引人們的視線。

這個字,藏在阜巷的青磚灰瓦里,刻在池神廟附近的牌樓匾額上,不只是簡單的地名標識,更是這座城千年記憶的縮影。

從元代鹽商興修的街巷,到承載舜帝愿景的牌坊,“阜”字如一條隱秘的紅線,串聯起運城因鹽而興的輝煌、對民安物阜的期盼,以及刻在城市基因里的文化根脈,成為解讀運城歷史與精神內核的獨特密碼。

“阜”之根基

鹽池孕城,鋪就財富之源

運城“阜”字意象的背后,是一座城與一湖水的千年羈絆。

億萬年前的地殼運動,讓運城盆地形成了天然的鹽湖——解池。這片面積廣袤的鹽池,是中國最古老的鹽產地之一,也是運城“阜”的根基。鹽,作為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戰略物資”,讓運城從遠古時期便成為先民聚居的寶地。

早在4600年前,運城先民就掌握了“日光暴曬、自然結晶”的制鹽之法。鹽池的開發與利用,不僅解決了先民的生存需求,更促進了部落的融合與早期國家的形成。商周時期,鹽池成為國家賦稅的核心來源,朝廷專門設立“鹽官”管理鹽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憑借鹽池之利稱霸諸侯,商人猗頓更是“用盬鹽起”,成為富可敵國的巨商,留下“猗頓之富”的典故。

正是鹽池帶來的富足,讓舜帝在此巡視時,留下了“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的《南風歌》。“解慍”,解除百姓的愁苦,“阜財”,充盈百姓的財富,這兩句詩既是對南風與鹽池的贊美,更成為運城人世代追求的民生理想。此后,“物阜民豐”成為形容運城富足的常用詞,將“阜”與運城的鹽池經濟、民生福祉牢牢綁定。

歷代鹽官與鹽商,則讓“阜財解慍”的愿景逐漸具象。他們修繕鹽池、完善鹽運通道,讓運城鹽通過黃河、汾河運往各地,“西出秦隴,南達樊鄧,北及燕代,東逾周宋”,鹽稅成為支撐王朝經濟的重要支柱。

可以說,阜巷的興起、鹽號的繁榮、城市的擴張,皆離不開鹽池的滋養;而“阜”字作為地名與愿景,也成為鹽池與運城人生活的紐帶——它不僅是一個字,更是鹽池饋贈的見證,是城市繁榮的底色。

“阜巷”由來

鹽商筑巷,鐫刻城市年輪

少時在運城阜巷附近求學,總愛往隔壁的小吃巷“打牙祭”。耳邊“老阜巷”的稱呼聽得多了,才對這個字形瘦長的字生出好奇。

查字典、翻《說文解字》方知,“阜”本義為“大陸,山無石者”,是描摹無石土山形態的象形字;后因“土山高大厚實”的意象,引申出“繁盛”“富足”之意。許多與地勢、山丘相關的字,如“陵”“陸”“阡”“陌”,都以“阜”為偏旁,足見其與地理、生活的緊密關聯。那時只隱約將“阜”與運城富裕、周邊的中條山聯系起來,卻不知它背后藏著更深厚的文化淵源。

直到后來才讀懂,“阜巷”之名并非隨意取用,而是源自舜帝《南風歌》中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的千古詠嘆。“解慍阜財”的愿景,是巷名的由來,更是運城人對富足生活的向往。

而這條古街巷的歷史,可追溯至元代運城建城之初。當時,運城因鹽池而成為天下富庶之地,鹽商們積累了巨額財富,便共同出資修建了這條南北向主巷道,希望它能成為商業繁榮、民生富足的象征。

歷史上的阜巷,堪稱運城的“財富動脈”。周家、曹家、羅家等鹽商在附近一帶開設鹽號、銀號,往來商隊的馬蹄聲、店鋪的算盤聲與商販的吆喝聲,構成了老街的煙火氣。如今,南阜巷與老東街交匯處的周氏大院,便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清代鹽商周宗賢的家宅,布局規整,磚雕、木雕精美絕倫,不僅是鹽商財富的直觀體現,更承載著運城鹽業的輝煌過往。除了商業屬性,阜巷還是文化與宗教的聚集地,附近曾矗立文昌廟、帝君廟等,文人墨客焚香祈福,尋常百姓祈求平安,讓這條街巷既有“商氣”,更有“人氣”。

時光流轉,阜巷也歷經變遷。民國時期,英帝國以收欠款為名,在此修建河東鹽務稽核分所,坐收鹽池鹽稅;至今留存的毛澤東思想大學校門,見證了其從商業中心向政治地標的轉變。1971年,為打通紅旗街,阜巷被拆分為南阜巷與北阜巷。

如今漫步阜巷,雖不復當年的繁華,但留存的老建筑、古墻面,仍在訴說著它與運城共生共榮的過往。

“阜財解慍”牌樓

古今傳承,立起精神標識

若說阜巷是“阜”字意象的生活載體,那么池神廟前的“阜財解慍”牌樓,便是這一意象的精神圖騰。

這座牌樓位于運城池神廟附近的鐵路旁,正對浩渺的鹽湖,是如今人們通往鹽湖步道的重要標識。雖為新建,但牌樓上“阜財解慍”4個鎏金大字,卻承載著跨越千年的文化傳承。

池神廟本身,便是運城鹽文化的核心地標。它創建于唐大歷十二年(777 年),是全國現存唯一一座專門敬奉鹽神的廟宇,整體布局呈“金龜戲水”之形,仰山面水,殿宇層疊,氣勢恢宏。古人修建池神廟,既是對鹽池“滋養萬民”的感恩,也是對“鹽業永續、財富充盈”的祈愿。廟內的歌薰樓、海光樓,以及“地寶天成”牌樓,都與“阜”的意象一脈相承:歌薰樓得名于《南風歌》,象征“解慍阜財”的舜帝初心;海光樓臨鹽池而建,可觀“鹽池泛銀”的盛景,暗合“物阜民豐”的人民期盼;“地寶天成”牌樓則直接贊美鹽池是“天賜之寶”,是運城“阜”的根源。

廟內留存的數十通碑刻,更將“阜財”的追求刻進歲月。這些碑刻有的記載鹽池的產量、稅收與貿易情況,如元代《重修鹽池神廟碑》詳細記錄了鹽池 “歲入鹽利百萬”的盛況;有的記錄鹽池管理與鹽政法規,介紹朝廷對鹽業的重視,以保障“阜財”的穩定;還有的是文人墨客的題詠,如明代姚誠立的《河東鹽池賦》,“鹽成自天,光晶燦兮。寶藏興焉,國儲辦兮……解慍阜財,王澤湛兮”,既描繪了鹽池的美景,也暗含對鹽池滋養民生的贊嘆。

“阜財解慍”牌樓雖非古建,卻與池神廟、鹽湖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圖景。它與其說是一個景觀標識,不如說是一座精神橋梁——一頭連著舜帝《南風歌》的古老愿景,一頭連著當代運城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一頭連著鹽池孕育的輝煌歷史,一頭連著城市發展的未來。當人們站在牌樓下,眺望鹽湖的波光粼粼,便能讀懂“阜”字背后,一座城與一湖水的千年羈絆,以及自古老百姓對“民安物阜”的永恒向往。

“阜”字于運城,早已超越漢字的本義。它是阜巷里的煙火記憶,是鹽湖邊的財富密碼,是牌樓上的精神傳承。從舜帝吟起的《南風歌》,到元代鹽商興修的街巷,再到池神廟前的文化地標,一個“阜”字串聯起了運城的歷史、地理與人文,成為這座城市獨有的記憶符號。

如今,運城的發展早已超越了“因鹽而興”的單一維度,但“阜”字承載的 “阜財解慍”愿景,依然是城市發展的初心。它提醒人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民生為本、富足安康”始終是城市的核心追求。當我們下次走過南、北阜巷老街,或是站在“阜財解慍”牌樓下,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一個字,如何記錄一座城的過往,又如何指引一座城的未來。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