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29
主角:宋熙寧二年石刻線畫花草紋盝頂石函
出生時間:宋代
尺寸:長93厘米、通高50厘米、前寬62厘米、后寬57厘米
藏寶地:臨猗縣博物館

臨猗妙道寺雙塔西塔地宮出土的宋熙寧二年石刻線畫花草紋盝(lù)頂石函1995年入藏臨猗縣博物館,系館藏一級文物。精美的盝頂造型、細膩的線刻紋飾和清晰的紀年題記,使其成為研究北宋河東地區民間工藝、宗教信仰與文化發展的鮮活樣本。
石函,顧名思義是石頭制作的匣狀容器,常用來盛放舍利、經卷、隨葬品或重要文書等,在佛教文化與喪葬習俗中有著重要地位。盝頂則是我國古代傳統建筑中一種獨特的屋頂樣式,頂部有4個正脊圍成平頂,下接廡殿頂,盝頂梁結構多用4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盝頂石函,就是頂部采用盝頂形制的石函,四坡面交匯于頂部中央形成平頂效果,兼具實用功能與藝術價值。據相關資料顯示,盝頂結構的石函,自漢代起便被用于棺槨與石槨,唐宋時期常見于佛塔地宮舍利函、貴族墓葬隨葬函,既有“天穹覆蓋”的象征,也暗含“四平八穩”的吉祥寓意。
這件石函長93厘米、通高50厘米、前寬62厘米、后寬57厘米,為青石質,歷經歲月洗禮,色澤愈發沉郁,卻依舊堅硬如初。其整體呈長方形,由函蓋、函體、函座組成,三者緊密銜接、渾然一體,輪廓簡潔大方,體現了宋代崇簡尚雅的審美追求。蓋為盝頂形,蓋頂平面四周陰刻曲紋圖案,斜肩四周各浮雕牡丹忍冬紋,能清晰看到花瓣與藤蔓的紋理,盡顯生機、華麗與意趣,足見當時工匠的精湛技藝。
在函體前,陽刻一門框和雙扇門,石門左右側分別陰刻一尊護法天王像,同樣清晰可辨,線條流暢,衣袂飄飄,威嚴氣勢撲面而來,仿佛守著這座“盝頂宮殿”。函體兩側分別鏨刻5名比丘,這十人身著袈裟,面向函前,做哀悼狀,簡潔的線條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活。函座為兩階,既提升了石函的整體高度,又讓器物更加穩固。其階面均用鏨凹技法刻有火焰狀壺門,富有動感,仿佛火焰在門內燃燒,內浮雕牡丹紋圖,與外部的花草紋相映成趣,也讓整件石函的設計感更加統一、協調。
整體來看,這件石函造型凝重、雕刻細膩,既具有結構穩定性,又凸顯莊重規整之美。它以青石為紙,以刻刀為筆,將北宋時期河東大地精湛的石刻技藝與深邃的佛教文化藏于內核,并留存千年,為后人研究北宋佛教文化及石刻藝術提供了歷史佐證。
如今,這件靜靜陳列在臨猗縣博物館的石函,以其歲月的重量,訴說著北宋的過往。當我們再細細品賞那些細致的刻痕時,仿佛看到了當年匠人認真雕琢的模樣,那正是文明傳承最觸動人心的情感聯結。
(記者 王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