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29
文物名片
主角:宋熙寧二年鏨花佛陀與眾弟子紋銀棺
出生時間:宋代
尺寸:通長27.5厘米、前寬18.5厘米、后寬14厘米,前高26厘米、后高20厘米、重1100克
藏寶地:臨猗縣博物館

臨猗縣博物館館藏的這件宋熙寧二年鏨花佛陀與眾弟子紋銀棺鈑金成形,呈前高后低的“船形”,整體分為蓋、體、座三部分,對應古代佛教“天、地、人”的樸素宇宙觀。
棺蓋呈半弧形,可開可合,蓋面上鏨刻著纏枝牡丹、蓮花與忍冬紋等圖案。蓋前紐接著一月牙形銀片,上凸下凹,邊沿以云紋和連珠紋裝飾。月牙銀片兩頭的尖角處,各裝飾著一浮雕飛龍,口銜寶珠,昂首欲騰。銀片正中,浮雕著一菩薩畫像,左手執寶瓶置于膝上,右手舉至胸前作禪定印,結跏趺坐在仰蓮寶座上,左右兩側分別有一尊脅侍,花冠高髻,身著衣裙,或雙手捧寶盒,或雙手合十,侍立在蓮花上。棺體四面則圍有立柱圍欄,讓整座銀棺仿若一座微縮的樓閣,棺體前鏨刻著棺門,門上浮雕著三排18顆門釘與兩大門環。棺體兩側,陰刻著諸天降十二部天樂迎佛入涅槃境,有手捧蓮花迎送,有雙手合十在祈禱。棺座為四級臺階,四角各浮雕一力士,肩扛棺體,手托棺底,姿態威武,形象逼真,盡顯金剛座的莊嚴氣勢。。
通覽整件器物,可以從精巧的制作、華麗的裝飾窺見宋代銀器水平之高超。而更為精妙的是,這件銀棺的尺寸規范,約合北宋時期營造尺的“一尺”,反映了宋代器物“以尺為度”的規制。當時的工匠將浩瀚佛國濃縮于一尺之間,讓高深的哲思有了可觸摸、可丈量、可攜帶的實體形態。
這件銀棺,不僅為研究北宋時期佛教文化提供了佐證,也為研究北宋時期銀器工藝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實屬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瑰寶。相關專家認為,宋代銀器傳承唐代的豐腴,追尋晉代的雅致,崇尚“文質彬彬”的格調。這件宋熙寧二年鏨花佛陀與眾弟子紋銀棺雖是銀器,卻在繁復的技藝下,盡顯精致之風。據臨猗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制作這件銀器時,工匠先以錘揲工藝塑造器物的骨架,再通過鏨刻技術增添細節紋理,最后運用模壓、鏤雕等技法,多重工藝層層疊加,最終呈現出“不施一金”的素雅之美。
它雖小巧,卻將那一時期的宇宙觀、生命觀、美學觀盡數囊括;它雖輕盈,卻讓“死亡”這一沉重命題,擁有了靈動的表達。在燈光的照射下,半弧形棺蓋在展臺上留下一道新月形的倒影,那倒影與棺蓋上的月牙銀片相映成趣。而這座銀棺靜靜橫臥,宛如一艘渡船,記錄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和故事,聯結著這片土地的過去和未來。
(□記者 楊穎琦 文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