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29
記者 陳永年 王新欣 余 果
9月25日,永濟市栲栳鎮衛村一如往常般寧靜。
“爺爺奶奶,我來了!”上午10時許,到村工作大學生李卿慧在張親親老人家門口的一聲呼喚,瞬間打破了這片寧靜,“你倆坐那兒就行,我去給咱做飯!”
今年8月,栲栳鎮開始試點開展“鄉鎮干部做百家飯”活動,組建了以到村工作大學生為主體的團隊,進村入戶為老年人特別是留守老人做飯,通過做飯過程中的互動,了解民情,提供陪伴,拉近干群關系,此舉受到村民歡迎。
他們還將入戶做飯過程拍成視頻發布在“栲栳不是栲栳栳”短視頻賬號上,同樣好評如潮。

干部入戶掌勺
聽到呼喚聲,張親親、張德法老兩口笑盈盈地出來迎接。
看到鎮干部們手中的雞蛋、韭菜、木耳、蝦米等食材,老人連聲嗔怪:“家里啥都有,拿這干啥?”
“應該的,我們給咱做韭菜餃子和韭菜扁扁,行嗎?”
“行,我給咱的面都和好了。”
李卿慧剛進門,就被老人拉著坐到炕上話起了家常。
“奶奶,你腿不好,最近去看了嗎?”
“看了,兒媳婦把藥都買回來了。”
……
老兩口都已經80歲了,平常家里只有他們兩個人,但屋里屋外卻都收拾得非常清爽干凈。
聊了一會兒,李卿慧擼起袖子開始洗菜,其他團隊成員拍攝視頻、拍照,分工明確。團隊負責人、鎮黨群服務中心主任孫曉霞接力與老人聊天,進一步了解家中情況。
李卿慧把剛從盆里淘洗過的韭菜放到陽光下晾曬,一旁的張德法老人等她走進廚房,趕緊悄悄地把韭菜攥在手中,邊笑邊用力甩掉上面的水珠:“娃娃們不常做飯,這水得甩甩,要不一會兒韭菜做成餡兒,里面的水就多了。”
鎮干部們不擅長做飯,但樂于求教。
“爺爺,面是不是得這樣揉?”
“奶奶,這樣切對嗎?”
……
一個想學,一個愿教,略顯笨拙卻充滿真誠的烹飪過程,讓往日冷清的小院始終充滿歡聲笑語。
最終,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韭菜餃子和韭菜扁扁被端上了桌,雖然賣相一般,但散發的質樸香味卻讓人備感親切。
在老人的極力挽留下,鎮干部又到飯店里買了幾樣菜,陪著老人邊聊邊吃飯。“只有逢年過節孩子們回來的時候,我們家才會這么熱鬧,這飯吃著香得很!”張親親老人曾經當過近20年的村干部,這是她離任以后鎮干部第一次到她家吃飯。
當鎮干部們熟練或笨拙地在村民家里切菜、炒菜,當飯菜的香味飄滿院子,當大家圍坐在一桌親熱地閑聊……原本普通的一頓飯,普通的一個農家小院,因為鎮干部的到訪,都變得讓人回味無窮。
聚焦精神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運城市提出的建設“一城兩區三門戶”目標和思路,其中的“一城”就是指全面建設富裕、文明、幸福的好運之城。永濟市今年也提出了建設“幸福家園 平安永濟”的目標。
從上到下,都在談“幸福”,那么鄉鎮一級如何生動、鮮活地貫徹呢?
“我們主要考慮3個問題: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們有什么,兩者結合我們能做什么?”栲栳鎮黨委書記李海鋒說。
栲栳鎮是聞名遐邇的“飯店鎮”,永濟牛肉餃子從這里走向全國各地。全鎮常住人口5.5萬人,超過一半的人在外從事餐飲行業。在外務工人口多的另一面是留守老人多,全鎮60歲以上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一成多老年人獨自生活。
鎮干部走訪發現,村中很多老年人物質生活并不差,但精神上的孤單卻難以排解。有的家很少有外人進門,家中冷冷清清;有的老年人一天到晚沒人說話,電視、手機成了最主要的“陪伴者”……
“餐飲是全鎮的特色產業,很多老年人年輕時都干過飯店,讓年輕干部去做飯、學做飯,不僅讓老年人覺得被尊重、被需要,還有利于特色產業的傳承與發展。”李海鋒的話直擊要害,“對于我們栲栳鎮來說,做好農村工作,很重要的一塊就是服務好村里的老年人。”
為此,栲栳鎮從8月起開啟了“鄉鎮干部做百家飯”活動的試點工作,打造“一頓飯”的幸福味道,讓老年人收獲陪伴與快樂。孫曉霞牽頭組建了以到村工作大學生為主體的團隊,并在鎮里的支持下,陸續購買了專業的拍攝器材、充值了剪輯軟件會員,還申請了購買食材的經費。
年輕的鎮干部們熱情很高,不會做飯就向老年人請教,沒學過拍視頻就上短視頻平臺借鑒,工作時間忙就利用業余時間剪輯。當然,這些在家很少做飯的年輕人,一路走來也是狀況百出。一名鎮干部在村民家和面,拿著面盆就在水龍頭下面接水,急得老人邊笑邊擋:“娃呀,可不敢,那就成面湯啦!”
“會不會做飯不要緊,做飯的過程就是我們的目的,哪怕鬧點笑話讓老人們笑一笑也是我們的一個收獲。”孫曉霞說。
探索治理新篇
“栲栳煙火暖,干部來掌勺。我們今天在衛村,走,串門走,給咱爺爺奶奶露一手!”
前一句普通話,后一句永濟方言,這樣特殊的片頭出現在大部分“鄉鎮干部做百家飯”短視頻里。
許多在外務工的年輕人看到視頻,紛紛留言,一方面表揚鎮干部,另一方面也想邀請鎮干部到自己家去:“下次去我家吧,我媽媽一個人在家,就在栲栳村七隊。”
一頓飯,從飯前聊天到做好端上桌,往往需要三四個小時。在鍋碗瓢盆的叮叮當當中,在教學相長的互動中,老人們家中有什么困難,心里有什么疙瘩,鎮干部們都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張德法老人家的煤氣灶有安全隱患,郭庭祥老人家的蠔油開蓋后未放進冰箱冷藏,楊金葉老人家的豆腐已變質……一個個被發現的小問題,一句句善意的提醒和建議,勾勒出新時代干群關系的生動畫面。
栲栳鎮共有33個行政村,目前,“鄉鎮干部做百家飯”活動已經覆蓋了栲栳村、正陽村等6個村子。
9月15日,在永濟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暨建設“幸福家園”現場推進會上,“鄉鎮干部做百家飯”短視頻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贊賞。一周后,栲栳鎮開始在全鎮范圍內推進“鄉鎮干部做百家飯”活動。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農村群眾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特別是像栲栳鎮所轄這些發展比較好的村子,老百姓的需求已經升級,政府的基層治理能力也需要同步提升。以關注老年村民精神需求為主打的“鄉鎮干部做百家飯”活動,就是其中一種別樣的探索。
“這頓家常飯,是我們餐飲大鎮的傳承飯,是干群關系的加深飯,也是新時代基層治理的創新飯。”李海鋒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