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22
當9月的微風掠過晉南黃河岸畔,風陵渡鎮的空氣當中彌漫著麻辣鮮香的味道——5萬畝花椒林染紅山野,直播間里“網紅村官”的吆喝聲穿透屏幕,非遺作坊中石磨碾壓花椒的醇厚聲響與鄉村振興的脈搏同頻共振。
八月底,為期一個月的“結祥芮 椒好運”“芮城花椒”推介活動暨美食大賽洋溢著椒香與溫情在風陵渡鎮圓滿收官。以椒為媒、以食會友,融合產業推廣、文藝展演、德孝弘揚與新俗倡導,全面呈現了風陵渡鎮農文旅多元融合的特色風貌。政府搭臺、產業唱戲,這場推介活動全方位提升“芮城花椒”品牌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拓寬銷售渠道,有效帶動了椒農增收致富,為風陵渡鎮甚至芮城縣鄉村振興和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注入強勁的“椒”傲動力。
近日,記者以“芮城花椒”推介活動成功舉辦為契機,探索芮城花椒產業的發展之路。
花椒采摘比賽現場,選手們激烈角逐。 郭 榮 攝
從“土專家”到“金招牌”
芮城具有獨特的地域優勢,這里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非常適合花椒種植。2008年“芮城花椒”被認證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其品質與特色得到了國家的認可;2014年該鎮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中國花椒之鄉”稱號,彰顯了花椒產業的實力與影響力。
近年來,芮城縣委、縣政府牢牢抓住農業“芯片”,不斷致力品種改良選育。曾在2023芮城花椒節暨花椒產業科技創新大會上就隆重介紹過該縣潛心培育20余年的“晉椒一號”選育成果及特性。
“晉椒一號”憑借獨特的生長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上乘的品質,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這一品種的培育也將進一步推動芮城花椒增產提質,帶動農民增收,實現科技賦能和產業振興。
“‘晉椒一號’就是從咱這地里弄出來的。”說話人是趙彥云,芮城縣風陵渡鎮田上村村民,今年61歲,被當地群眾稱為花椒“土專家”,通過勤奮和努力在家鄉土地上闖出了一片天地,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我一共種了13畝的花椒,都是咱這個‘晉椒一號’。咱這幾天下雨,溫差就大,花椒顏色很快就轉過來了,一天一個樣,你看,這花椒紅紅的。”趙彥云滿意地帶記者走在漫山紅遍、椒香四溢的花椒林里。
“為什么是你把‘晉椒一號’選育出來,而不是別人?”記者問。
“這個東西,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老趙意味深長地看著遠方。
早在2005年,趙彥云在自家的花椒地里發現幾棵樹,多項特性優于其他樹,他便著手對其培育。“就是選育、栽種,取長補短,再選育、再栽種,經過幾茬子花椒樹,20年的時間,才培育成功。”老趙說。
“那‘晉椒一號’相比普通的大紅袍花椒有什么優點?”
老趙介紹,優點一是產量好,一畝地比大紅袍花椒多產20%。二是花椒的商品率高,顆粒大,顏色紅,賣相好。今年,一公斤干花椒大概在50塊錢以上,一畝地產300多斤干花椒,畝收入能達到8000元左右。
“好花椒,現在供不應求。咱家的花椒還沒有曬出來呢,就有人要買。”老趙笑著,合不攏嘴。他表示,要持續對“晉椒一號”花椒進行選育,挖掘其生產潛力。
近年來,芮城縣林業局和風陵渡鎮黨委、政府持續推廣“晉椒一號”花椒品種。召開推廣會議,在田上村以及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沿線建立“晉椒一號”示范基地,推動全鎮花椒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了提高花椒苗的成活率和花椒品質,多次邀請趙彥云向椒農講解傳授“晉椒一號”的種植方式、栽培技術以及優勢所在。
“風陵渡鎮將緊緊圍繞‘小花椒 大產業’這一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做好花椒產業培育,力爭通過改良品種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助推鄉村振興。”風陵渡鎮黨委書記張衡說。
“網紅村官”變身帶貨主播
夜幕下的風陵渡電影院前,“芮城花椒”推介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作為活動的重頭戲之一,花椒美食大賽環節將“全民嗨唱”的熱鬧延伸至味蕾體驗。美食大賽匯聚本地廚藝能手,集中展示煎饃、花卷、花椒油餅、水疙瘩等傳統椒香美食,吸引眾多群眾駐足品鑒。
同步開展的電商直播與短視頻推廣成效顯著,“芮城花椒”系列視頻全網播放量突破千萬,多類花椒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實現了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高效連接,花椒產業正成為富民強村、助推鄉村振興的“金色引擎”。
直播架前,選調生、駐村干部、到村工作大學生手托花椒,面對鏡頭熱情地向觀眾推介著芮城花椒,以青春“新勢力”為農產品銷售增色添彩。
“大家好,我是六官村的小馮書記,你知道中國最古老、最浪漫的情人節禮物送什么嗎,竟然是送花椒。《詩經》有云:‘視爾如荍,貽我握椒。’翻譯過來就是你的粉紅色的臉蛋像花兒一樣漂亮,而我送你一捧紅色的花椒。我不知道古人為什么把花椒作為定情信物,但是你想一想,用花椒表達完愛意之后,再做一碗香噴噴的麻椒飲,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如果你有需要,請在評論區給我留言,我身后的5萬畝花椒地管夠……”七夕節前夕,風陵渡鎮六官村駐村干部馮國平在直播機前介紹。
與此同時,風陵渡鎮七里村黨支部書記梁曉濤與一位來自內蒙古的短視頻博主也在進行直播。“粉絲朋友們,大家好!我現在是在‘中國花椒之鄉’芮城,這里盛產的花椒,具有‘粒大肉豐、色澤鮮艷、香氣濃郁、麻味醇正’的獨特品質,深受市場青睞,我這里現在有一斤裝與半斤裝的花椒,大家一定要嘗一嘗……”
據了解,該博主對花椒的生長情況非常感興趣,一直想來到花椒的產地實地感受。“我在家里的時候,刷視頻正好刷到了咱們梁曉濤書記,才知道這個季節花椒剛剛上市,而且我們芮城有個花椒節,特別有利于進行現場直播,我馬上就聯系過來了。”該博主說。
梁曉濤介紹,現在助農電商的熱度越來越高,今年6月份,七里村開通了多個自媒體賬號,希望通過自媒體,把芮城的花椒宣傳出去,讓村民的錢袋子也跟著鼓起來。
梁曉濤認為,他做自媒體有兩個優勢。一是選調生的身份,一個26歲的年輕人,在農村擔任黨支部書記,與城里的年輕人相比,帶來了巨大的身份反差。二是很多人對花椒的生長比較感興趣。
“多個自媒體賬號,做得過來嗎?為啥不集中力量做一個賬號?”記者問。
“每個賬號都有每個人特色標簽嘛,而且對于我們駐村干部來說,工作一段時間后,有可能會輪換到其他地方,但是,我想把這個自媒體賬號留在村子里,轉接給下一任村干部,繼續發光發熱,這些我都考慮到了。”梁曉濤說。
老石磨轉出新故事
當前,作為全市最大的花椒種植專業鎮,芮城縣風陵渡鎮的5萬余畝花椒正值采摘收獲季。該鎮常家村創富花椒專業合作社是周邊最大的花椒加工基地,每天可完成1萬公斤的花椒初加工。
“咱就是對花椒進行初加工,包括色選、烘干,包裝。”今年創富花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常忠寶投資近100萬元,增加兩臺切把機、兩臺色選機、一臺自動灌包機以及對冷庫升級改造。
“你這色選機上面還配備了Wi-Fi盒子?”
“現在我這一條龍作業的新機器都是電腦控制啊,連上無線網絡后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操作了。”常忠寶高興地介紹。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與王守義十三香調味品集團有限公司合作。2024年,創富合作社銷售300多噸花椒、1000噸山楂干給對方。
“我今年57歲,30歲左右開始跟王守義十三香合作,今年是第27年了。”常忠寶說,“跟大廠子合作有一個好處,就是穩。”
“那對方對產品要求比較高吧?”
“肯定要求高咧,咱產品很多方面都要達標,檢測報告年年都做。”常忠寶表示,做生意,一定要誠信經營,寧可少賺點,也要把好產品質量關。
每年6月底,常忠寶就開始忙著收花椒、買花椒,一直忙到第二年春節前。“從穿短袖,一直忙到穿棉襖。”常忠寶笑著說。
當常忠寶的合作社將一袋袋初加工的花椒發出時,距此不遠的山西晉瑜食品有限公司,正將這些優質花椒轉化為一瓶瓶美味的花椒醬產品——
山西晉瑜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花椒種植與深加工、產品研發與營銷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走進該公司,記者看到該公司董事長張靈敏和工人們忙個不停,選料、炒制、包裝、消殺。歷經一道道工序,一瓶瓶風味醇正、品質精良的花椒醬新鮮出爐。
“以芮城高山優質鮮花椒為原料,以傳統的石磨為生產工具,再到山西農業大學拜訪學習……我們的花椒醬制作工藝,是在傳承當地傳統制作技藝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實現的。”張靈敏告訴記者,“每一顆鮮紅麻香的花椒,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花椒粒的優劣直接決定了花椒醬的優劣。”
該公司堅持以傳承、創新、綠色、健康為宗旨,實行“公司+農戶+基地+合作社+標準化”經營模式,建立嚴格的質量監控體系,努力打造綠色企業,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近年來,晉瑜食品研發團隊相繼開發出花椒、藕丁、香椿芽、辣椒等6類系列共計20余種醬制熟食系列產品,受到市場歡迎。
憑借良好的市場口碑,“老張家石磨花椒調味品制作技藝”于2018年入列運城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老張家”牌石磨花椒醬于2019年獲評“山西功能農產品品牌”,于2021年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這些獎項,不僅是對晉瑜食品長期以來在食品加工領域取得成績的肯定與鼓勵,更是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張靈敏說。
當傳統農業遇上現代產業鏈,當鄉土智慧碰撞科技創新,這顆紅花椒里,藏著農民增收的希望、產業升級的密碼,更折射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在這片被黃河水浸潤的土地上,一場關于特色農業的振興敘事正徐徐展開……
本報記者 余 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