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19
在河東大地的市井巷陌間,一座名為“惠芳剪紙傳習基地”的庭院里,紅紙翻飛如蝶,剪刀游走似筆。這個由民間剪紙藝人李惠芳創辦的文化空間,正以非遺為媒,編織著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圖景。

李惠芳的剪紙生涯始于童年。母親剪窗花的聲音是她最早的搖籃曲,紅紙屑鋪就了她的藝術啟蒙道路。數十年間,她將河東大地的風土人情融入刀尖,從生肖圖譜到八景長卷,從民俗故事到現代生活,一把剪刀剪出千年文脈。最讓她欣慰的,是看到孩子們舉著稚嫩的“福”字說“要把傳統文化貼進心里”。

2023年,李惠芳將自家小院改造成剪紙基地,免費向公眾開放。這里既是技藝傳承的課堂,又是文化交流的客廳。墻上的作品從傳統窗花到創新裝置,訴說著剪紙藝術從民間技藝到文化符號的蛻變。
中國剪紙藝術可追溯至漢代,當造紙術普及后,這門“鏤空藝術”便在民間生根發芽。河東剪紙作為黃河流域的代表,以粗獷中見細膩、質樸中透靈動的風格聞名。其圖案多取材于農耕生活:麥穗象征豐收,石榴寓意多子,雙魚代表吉祥,每一刀都鐫刻著先民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美好的期許。
在運城,剪紙不僅是年節裝飾,更是生命禮儀的見證。新生兒滿月時剪“長命鎖”,婚嫁時剪“龍鳳呈祥”,喪葬時剪“二十四孝圖”,剪紙承載著河東人的人生記憶。2009年,中國剪紙入選聯合國非遺名錄,這項“指尖上的非遺”正式走向世界舞臺。
李惠芳的剪紙基地,恰似一座文化立交橋。暑期里,孩子們在“非遺小課堂”上折紙、構圖,將童真剪成生肖;銀發族在“夕陽剪紙班”中重拾熱情,75歲的張奶奶笑稱“剪紙讓手不抖了,心活了”;企業團隊通過合作完成剪紙長卷,在協作中領悟“慢工出細活”的智慧;親子家庭在周末共剪窗花,讓傳統文化成為親情的紐帶。正如李惠芳所言:“剪紙是手藝,更是心境。每一刀都要敬畏傳統,每一幅都要貼近生活。”
從市井小院到文化地標,李惠芳用半生堅守證明:非遺不是塵封的典籍,而是流動的活水。當剪刀與紅紙相遇,傳統與現代便奏響了和諧的文化樂章。在這里,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傳承者,每張剪紙都是生活的詩意注腳。河東大地的剪紙故事,正以最鮮活的方式,續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傳奇。記者 楊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