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15
在晉南大地厚重的黃土層下,流淌著一條看不見的“美食黃河”。運城,這座坐擁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城,將時光的密碼藏進麻花的金絲、餅子的焦殼、花饃的紋路,甚至沸騰的“白土”里。
這里每一道非遺美食都是活著的文物——稷山麻花曾沿著驛道快馬進京,福同惠南式細點記錄著晉商走西口的鄉(xiāng)愁,聞喜花饃捏塑著黃河兒女的生命禮贊,而垣曲炒粸則以“吃土”的智慧,講述著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古老哲學。
當非遺傳承人的手作溫度遇上現(xiàn)代消費浪潮,這些穿越時光的味道,正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稷山麻花·金絲繞指柔
走進稷山縣城一家老字號的麻花店,負責炸麻花的賈師傅一邊忙碌一邊介紹,他14歲就開始學習做麻花,今年51歲,已經(jīng)和麻花打了37年的交道。每天早上5點起床開始炸麻花,一直忙到晚上10點。“就這樣忙,麻花都供不應求,這不馬上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了,很多人到我店里預定麻花?!彼f。

剛出鍋炸至金黃的稷山麻花。
在運城人的記憶里,麻花不僅僅是零食,更是深植于心的鄉(xiāng)愁味道。每逢年節(jié),運城人總會拎著一盒盒麻花走親訪友,這金黃色的美味傳遞著溫暖與祝福。
不要小瞧稷山麻花,想當年都是給皇帝的貢品,其制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稷山麻花的妙,先在口感。剛出爐時金黃油亮,像被陽光鍍了層金邊,咬下去“咔嚓”一聲脆響,那聲音在安靜的屋里能蕩開半米遠。隨后是層層疊疊的麥香在舌尖炸開,咸香中帶著一絲恰到好處的回甘,越嚼越有滋味,連牙縫里都浸著面香。
都進貢給皇上了,那用的材料可不能差。稷山麻花選用稷山小麥精面粉,用的是當?shù)靥禺a(chǎn)毛棉籽油,佐料選用上乘脫皮芝麻、椒葉、雞蛋等。
制作過程更是匠心獨運,采用傳統(tǒng)玉米面酵塊發(fā)面,“春夏減酵防酸,秋冬增酵保酥”,全憑老師傅數(shù)十載經(jīng)驗。

稷山老口味麻花店的賈師傅夫婦在搓麻花。
搓條的功夫,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學會的,搓、擰、繞、拉一氣呵成,力道均勻精準,不一會就做成了麻花雛形。
面條子放入油鍋中定型炸至金黃,這一步最主要還是油溫的控制,油溫低則香味不出,稍高則易焦煳。
一根長長的面條子,一雙靈巧勤勞的十指,一頭搓著誠信,一頭揉著美味。幾股堅實的面條子炸成一個響亮的名字,稷山麻花已成為晉南美食文化的代表。稷山人為了把麻花做得更好、更精、更吻合現(xiàn)代消費習慣,在傳承優(yōu)秀技藝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進取,所生產(chǎn)的孜然味、麻辣味等新口味產(chǎn)品,不斷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無論是逢年過節(jié)走親訪友,還是招待貴客饋贈親朋,麻花都是聯(lián)絡感情、傳遞幸福的誘人美食。它已經(jīng)成為運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根麻花,在內(nèi)能攪熱運城的半個冬天,向外能戳到每個在外運城人的心窩子里。
福同惠細點·刀尖綻繁花
南式細點、月餅、粽子、元宵、食品餡料、西點、生日蛋糕……走進運城市福同惠食品有限公司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車間,各種各樣的糕點琳瑯滿目,讓人應接不暇。

制作好的福同惠點心。
“福同惠的產(chǎn)品有八大系列200多個品種,目前年設計生產(chǎn)能力達1000噸,比較推薦是南式細點,南式細點制作工藝也是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备M莞恻c車間主任、南式細點四級非遺傳承人呂紅兵說。他所說的南式細點,是福同惠比較傳統(tǒng)的一種糕點,分為菊花酥、牡丹酥、百合酥、對花樹、十字樹、燈籠樹等12個品種,象征著一年有12個月。
福同惠南式細點為純手工制作,制作工序也比較繁雜。從原料的選購到烘烤成型,大概得20多道工序。制作過程中主要講究包捏手法、刀工等?!芭e個例子,我們在制作菊花酥的過程中,在糕點成型以后,就是考驗刀工的時候,要求每一塊菊花酥的刻刀數(shù)量都在18刀到21刀之間,而且力度要掌握好,不能刻得太深,也不能刻得太淺,菊花花瓣的分布也要比較均勻?!眳渭t兵說。

運城市福同惠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制作南式細點。
除了制作工藝比較考究之外,南式細點的原料選購也是造就美味的重要原因,南式細點選用的面粉是來自萬榮的精品面粉,麥香味濃郁,口感更好。
2023年4月,福同惠被授予“非遺工坊”稱號,談及原因,呂紅兵認為有以下幾點。首先,福同惠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公司始創(chuàng)于1795年,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因其兼?zhèn)洫毺氐哪媳憋L味而聞名遐邇,先后榮獲國家、省、部級獎23項,福同惠也以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命名為“中華老字號”,成為運城市一張亮麗的名片。其次,福同惠不斷培養(yǎng)下一代,招錄有志于糕點生產(chǎn)事業(yè)的青年人,通過編寫非遺教材、刻錄光碟留存資料、走訪和慰問企業(yè)老師傅等方式,不斷進行非遺傳承。最后,福同惠緊跟市場形勢,守正創(chuàng)新,不斷研發(fā)新產(chǎn)品,比如無蔗糖系列、福香酥系列等。
聞喜花饃·指尖祈春秋
中午時分,在聞喜縣城一隅的一個老院子里,聞喜花饃手藝人丁麗炎一大早便起來和面。前兩天有客人訂了一份訂婚用的龍鳳呈祥花饃,她必須早早起來,才能在傍晚時分將這些花饃制作完成并交到客人手中。

花饃面花造型
丁麗炎捏花饃已經(jīng)有20多年了,從小跟著母親,耳濡目染,她對捏花饃有種與生俱來的熱愛。“做花饃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捏著捏著,我的心也跟著沉下來了。生意好的話,一個月能收入兩萬多元,養(yǎng)活一家人沒問題。這門手藝我已經(jīng)傳給兒媳婦了,她現(xiàn)在可以獨當一面,我很放心?!倍←愌滓贿呌眉舻督o鳳凰造型的花饃制作尾巴一邊說。
傍晚時分,丁麗炎的花饃出爐了,碩大的饃上面,龍鳳相對而立,栩栩如生,明艷的色彩和略微夸張的造型增添了幾分祥和喜慶。
從嬰兒呱呱墜地到滿月、訂婚、結(jié)婚,再到過壽、喪事,每一個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聞喜人都會蒸花饃以表祝福。嬰兒滿月蒸鼓鼓饃,新人結(jié)婚蒸龍鳳呈祥花饃,老人過壽蒸桃饃……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習俗,在聞喜,捏制花饃的好手有很多,家庭作坊星羅棋布,這門古老的技藝也在口耳相傳之中逐步精湛。
走進位于畖底鎮(zhèn)畖底村的山西衛(wèi)嫂食品有限公司花饃成型車間,兩排工人圍著面案相對而坐,手上忙碌不停,一番揉、捏、剪、修、粘、綴后,一塊塊普通的面團就變身為惟妙惟肖的壽桃、蓮花、玉兔等各式各樣的造型,另一旁的蒸制車間里,氤氳的蒸汽升騰,麥香味撲鼻而來……

聞喜衛(wèi)嫂食品有限公司內(nèi),一名工人在捏制花饃所需配飾。
該公司是聞喜花饃制作的“領(lǐng)頭羊”,其花饃之所以正宗地道、健康好吃,董事長張永俊將之歸結(jié)于“水好、面好、工藝好”。聞喜小麥和水的品質(zhì)上乘,每到夏季,北垣上一望無際的麥田就會在微風中掀起陣陣麥浪,這里氣候溫和、陽光充足、溫差較大,小麥生長期長,制作出來的面粉柔軟而有韌勁。北垣的水也因地勢較高、水位深而甘洌清甜,用這樣的面粉和水制作出的聞喜花饃,吃起來酥軟香甜,讓人難忘。
如今,聞喜花饃已不再只是一門手藝、一份記憶,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它以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高超的制作工藝,描述了聞喜古老的飲食文化,也折射出聞喜人心中美好的愿景和期盼。
垣曲炒粸·黃土煉奇香
提起運城美食,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各種面。
但是垣曲縣的非遺傳承人張澤濤,卻一臉認真地發(fā)來了“吃土”邀請。

剛出鍋的垣曲炒粸。
不用揣摩其他深意,就是字面意思上的吃土。但可不是馬路邊隨便抓起來一把土就吃,張澤濤表示,當?shù)爻缘氖且环N以土為介質(zhì)的特色美食——炒粸,其制作技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用來制作炒粸的土叫“崖邊白土”,即懸崖邊上的高層白土。這種土也不能捧起來就吃,需要加工成粉末。
炒粸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面劑子。準備好黃河邊的旱地小麥粉,倒入曬干的花椒葉以及小茴香、白芝麻、鹽、蔥花,打上雞蛋開始和面。揉到“盆光、手光、面光”的程度,餳面10分鐘到15分鐘,讓面團軟硬適中,把面團搟平、搓條后切成丁,倒入簸箕中,簸去表面多余的面粉,等待下鍋炒制。
將之前加工好的白土倒進鐵鍋,進行加熱,隨著溫度升高,里面的水分逐漸蒸發(fā),土就像沸騰了一樣冒著氣泡,用鐵鍬攪拌,如水般四處流動,土就炒“熟”了。
最后,將面劑子均勻倒進土中,翻炒大約十分鐘左右后,熟了的面豆就像餃子一樣,“浮”了起來,垣曲炒粸就做好了。
剛出鍋的炒粸比較軟,過幾個小時后,口感會更酥脆,上面裹著的那層土,入口絲滑如面粉,吃起來沒有任何土腥味,一個接一個,根本停不下來。

張澤濤在制作炒粸,此流程為“出鍋篩晾”。
張澤濤是垣曲炒粸非遺傳承人,2003年退伍回鄉(xiāng)跟著父母學習制作炒粸,從起初的擺攤到開店,他潛心研習,在傳承傳統(tǒng)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注冊炒粸商標,通過線上線下結(jié)合的銷售模式,逐步打開銷路,形成了生產(chǎn)制作、包裝、打包發(fā)貨的完整電商鏈條。
“現(xiàn)在我們的炒粸是供不應求,我們通過網(wǎng)絡直播,線上線下并重,還去外地展銷,客戶對咱們家的炒粸評價是特別好!今年,我們增加3名員工,提高生產(chǎn)效率,每天產(chǎn)量能達到500斤,在嚴格把控質(zhì)量的前提下,我們要把垣曲炒粸做大做強,銷的更遠。”張澤濤說。
稷山餅子·爐火烙鄉(xiāng)魂
運城人喜歡餅子,愛吃餅子,更有餅子情結(jié)。

剛剛烤制好的稷山半圓餅。
中午1點,很多人都進入午休時間。但是,稷山縣城的一家餅子店里,卻擠滿了人。一進店門,一塊金燦燦的“稷山餅子王”牌匾就吸引眼球,仿佛告訴你,來對了地方!兩個打餅子師傅一邊招呼客人,一邊抹油、卷面、烤餅。
“老板,給我來兩個餅子,一個夾雞蛋,一個夾香腸?!币粚碜詮V東的年輕情侶,最近來到稷山自駕游。男孩說:“我們中午沒有吃飯嘛,聽說這邊餅子比較有特色,想嘗試一下。店家很好找啊,我看餅子店都是統(tǒng)一的黃色牌匾?!?/p>
與此同時,一位70歲的老奶奶,拿著幾張嶄新的鈔票進店:“你給我來幾張半圓餅?!?/p>
老奶奶今年71歲,稷山本地人,50歲時曾離開稷山去西安照看小孫子?!拔靼惨灿酗炞?,但是味兒還是和稷山的不一樣。外頭的面食再精致,也抵不過稷山街邊烤出的餅子,那色澤、那香氣、那焦脆,一口咬下去,滿是家的味道。吃著餅子,再搭配一碗涼粉,倒上醋、蒜、芥末、辣椒一攪和,可美了?!崩夏棠绦呛堑卣f著她的獨家菜譜,好似多年的鄉(xiāng)愁,此刻得以緩解。

稷山縣璐娃餅子店內(nèi),兩名師傅正在烤制稷山餅子。
打餅子的劉師傅介紹,店里生意一直都很好,一袋25公斤的面粉,店里一天能用3袋左右,打500多個餅子。
“咱這餅子能郵寄嗎?”有客人問。
“可以啊,你加門口張貼的微信就可以。咱這每天都往全國很多地方發(fā)送快遞?!眲煾嫡f。
稷山餅子外焦里嫩,色澤分明,吃起來酥軟筋道,十分可口。據(jù)了解,稷山已啟動了“稷山餅子”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品牌化工程,統(tǒng)一了店鋪形象,形成了培訓、取證、就業(yè)、增收一條龍的工作機制。
“目前,就稷山餅子來說,全縣從業(yè)戶有1200余戶,從業(yè)人員近3500人。經(jīng)營地主要分布在稷山縣、鹽湖區(qū)和省內(nèi)的太原、呂梁、晉中、臨汾以及省外的北京、天津等地,人均年收入8萬元左右?!别⑸娇h商務局相關(guān)負責人表示。
從油鍋到土灶,從指尖到舌尖,運城的非遺美食從未困于時光。他們以技藝為舟、鄉(xiāng)愁為帆,在創(chuàng)新與守藝的平衡中,飄香萬里,生生不息。
文/記者 余 果 王新欣 圖/記者 陳方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