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15
臨猗縣北景鄉下轄29個行政村6.2萬人,總面積176.32平方公里,耕地22萬畝,是全縣第一人口和地域大鄉。近年來,北景鄉黨委、政府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培優主導產業,整治人居環境,辦好民生實事,加強基層治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取得明顯成效。
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
北景鄉立足鄉情實際,依托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果業、養殖業及加工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注重發展“特”“優”水果產業。北景鄉10萬畝蘋果品種主要是大衛嗄啦和富士,每年拉枝、套袋等活工序多、費人力、投入大、效益不高。近年來,該鄉緊緊依托蘋果綜合試驗站,培植新品種、集成新技術、運用新模式,推動蘋果產業轉型升級,在全縣率先建成抗重茬、雙脫毒、免套袋、少拉枝、宜機化、早豐產的千畝“三新”蘋果示范園,栽植大衛嘎啦、緋脆、秋映等矮化、密植優良品種,機械化操作、精準施水肥、省工又省力,逐步實現一年栽樹、兩年掛果、三年豐產,果農收益大提高。此外,該鄉還因村制宜發展多種特色水果,避免果品“同質化”,現已發展31000余畝鮮桃、13000余畝酥梨、6000余畝甜柿子、3500余畝葡萄、2400余畝甜杏等特色果品,蹚出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
注重發展規模養殖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豐淋牧業”的資金、技術等優勢,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建立利益聯結與分享機制,輻射帶動全鄉養殖戶471個,年出欄育肥豬40余萬頭,占全縣的三分之二。同時,積極推動豐淋牧業與山西農大等單位密切合作,大膽探索,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既解決了農家肥短缺的問題,又省時省工、利于環保,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的“豐淋模式”在全國推廣。充分發揮“康眾蛋雞養殖”龍頭作用,輻射帶動周邊養雞戶95家,年產雞蛋10800余噸,占全縣60%以上。
注重延伸果品產業鏈條。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食品加工技術與設備,培育了蘋果加工、果品包裝、貯藏營銷型企業89家,每年加工轉化蘋果15萬余噸,年產果汁1萬余噸,果?。ㄈΓ⒐?000余噸,大大提升了果品價值。
注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利用“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大力發展規?;N植業、養殖業,積極培育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上,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北里村流轉土地種植玉米、小麥等,去年村集體收益30余萬元;峰仙村“三新果園”項目已開始盈利,去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1萬元。去年,全鄉村級集體經濟收入950余萬元。
建設宜居宜業新農村
北景鄉以建設美麗鄉村為主攻目標,深入整治鄉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鄉村生活條件,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五治并舉”整治環境。堅持“清、拆、改、種、建”五治并舉,先后清理垃圾986噸,清理亂貼亂畫、私搭亂建、殘垣斷壁、臨時廣告牌等1290余處,改造垃圾場29個,拆除國道、省道違章建筑12處。鄉政府統一采購、發放花籽,在通村路、廣場、池塘周邊種花種草兩萬余平方米,完成景觀綠化8公里,全鄉人居環境大大改觀。
分類推進典型示范。重點打造北里精品示范村和峰仙、張村、高家莊3個提檔升級村,其余25個村以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重點同步推進。北里村路面提質改造4.8公里,鋪設瀝青17370平方米,污水管網鋪設3000余米,拆除廢舊院落8個,建成一處正規垃圾場。全村以月季花為主調,打造“三園一站”,綠化亮化全面提升。多功能綜合文化廣場、黨群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北景鄉集中開展黨員干部學習教育、農民技能培訓、群眾文化娛樂等活動提供了有利場所。
建設游園休閑娛樂。以“和美”為主題,貫穿“綠色、生態”理念,充分挖掘資源,利用閑置空地見縫插綠、增綠提質,村村修建小游園,在全鄉修建了9個規模大、功能全的小游園,占地約18000平方米,配置了涼亭桌椅、健身器材等設施,為群眾提供了舒心的休閑娛樂場所。
鎮區改造煥然一新。高標準實施北景街道(西延)改造提質,路面由8.5米拓寬至18米,管網鋪設1200余米,路沿石鋪設895米,綠化提升2000余平方米,安裝路燈32盞、游園廣場高桿燈4盞,改造北景街道(西延)兩邊外立面,建設墻擋260米,繪制文化宣傳內容4200平方米,彰顯文化韻味,倡導文明新風。對北景主街道全面提升,實施弱電改造,線纜全部入地,弱電線路規范化管理;新建隔離式人行步道,統一改造商鋪門前設施,提升整體街區形象;實施雨污分流排水,開挖、填埋800毫米雨水管道1294米、300毫米污水管道558米,新建42個雨水井、16個大污水井口和46個4號污水井口,解決了街道多年來遺留的雨季積水、污水橫流、車輛通行不便等問題。
民生實事取得新成效
北景鄉著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修善道路保暢通。對臨卓路至三趙線18公里道路進行整修提升,完成大閆村至羅村、賈莊村至李家莊村、閆家莊村至峰仙村循環圈路面鋪設。高標準改造提升20個行政村54.7公里通村路,暢通了鄉村“主動脈”。為提升G209國道與三趙線交叉路口整體效果,拆遷店鋪2處,建設新舊G209國道四個角交通島,安裝了交通信號燈及監控設備,設置了道路景觀,確保交通安全。
改造管網排污水。采用“自籌資金+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南大陳、南佃、閆家莊、賈莊、景莊、馬家窯、南薜等12個村17公里下水道進行改造,進一步完善了鄉村污水管網建設,極大地改變了過去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面貌。
完善設施優服務。在完善各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基礎上,重點對峰仙、北里等6個村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提檔升級,強化便民服務,提升服務群眾滿意度。今年1月至7月,共受理服務事項1045件,群眾滿意度100%,未接到群眾投訴舉報。
交易市場惠果農。利用北景鄉原棉花站場地,建成占地18000平方米的大型農產品公益性交易市場,內設4000平方米固定交易棚、960平方米動態交易棚和電商運營區、信息化平臺、綜合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解決了馬路市場安全隱患,惠及周邊果農。
基層治理實現新突破
北景鄉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緊密聯系工作實際,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有效途徑,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三個堅持”保障工作落實。堅持重大事項集體議定。對重點工程、重大事項、重大開支堅持黨委集體研究決策,避免發生不必要的失誤。堅持重點工作現場辦公。對具體項目、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組織相關站所負責人深入項目一線,開展專題研判,解決問題,推進落實。堅持疑難問題面對面化解。對村級重點難點問題,深入基層走訪調研,由包片領導、包村干部、農村主干、黨員群眾代表多方溝通,集體商議解決。
多措并舉調解矛盾糾紛。推行“網格化管理+法治化服務”,以300戶或1500人為標準,劃分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64人,基本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問題在網格中解決。探索實踐“動態摸排+分級調處+政法聯動”的工作舉措,建立“村級首調、鄉級專調、司法終調”工作機制,整合法律顧問、鄉賢力量、“和事佬”等力量參與調解,最大限度地消除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和隱患。今年1月至7月,辦理縣政府辦“12345”熱線轉辦卡158件,共調解矛盾糾紛65起,矛盾糾紛同比下降15%。
扎實做好農村“三資”管理。建立“三資”動態監管臺賬,對29個村的集體資金賬戶進行監管,規范資金使用審批流程,杜絕不合理支出。對集體資產開展清查盤點,完成集體資產登記、公示,7個村通過資產租賃、合作經營等方式,實現集體資產增值收益。創新推行“村級三資公開二維碼”,依托微信小程序,將村級財務收支明細、資產資源處置、惠農補貼發放等信息實時上傳,村民可隨時查詢、監督。平臺上線以來,累計上傳財務信息、接收村民監督建議60余條,有效化解了村級財務管理“不透明”的問題,提升了群眾對農村“三資”管理的信任度。
文化浸潤塑造文明鄉風。堅持鄉村振興既塑形、更鑄魂的理念,組織開展“2024年最美北景人”評選活動,選樹各方面先進典型136人。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制定紅白事宴請規范,從簡辦理婚喪事,大大減輕了村民負擔。建設綜合性文化功能廳和“傳優良家風 守培德初心”主題長廊,展示和弘揚優秀家風家訓,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成功舉辦臨猗縣“倡文明新風 建幸福家園”活動,讓文明新風浸潤鄉村,為建設和美幸福家園提供精神支撐。
張志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