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果粒繁碩的葡萄

來源:光明日報時間:2025-09-05

□那秋生

運城博物館展出的綠釉五彩貼塑松鼠葡萄紋五管瓶  記者 劉亞 攝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葡萄,《漢書》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酺飲之,則陶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圓者名草龍珠,長者名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漢書》言:‘張騫使西域還,始得此種。’而《神農本草》已有葡萄,則漢前隴西舊有,但未入關耳。”由此可見,葡萄最早來自西域。

葡萄和葡萄酒,歷來作為文學家創作詩賦的題材。吐魯番文書、敦煌文書、吐魯番回鶻文文書、吐蕃簡牘等,均有葡萄、葡萄酒的記載。唐朝佛教文獻是葡萄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里,佛教壁畫里的菩薩有手持葡萄者,那些葡萄串與葡萄葉隨纏枝波狀彎弧分布,一種為寫實形,一種為花形,色彩有青、綠、紅、赭、白,對比鮮明,清爽悅目,其寓意是精神世界的充盈甜美。葡萄果粒繁碩,枝葉蔓延,則被人們寓以子孫綿延、家庭興旺的美好愿望。于是便有了各種各樣的“葡萄紋”。在古代近東地區,葡萄與葡萄藤是自然界繁榮多產的古老象征,代表精神生活和生命再生之意。

葡萄品種的中文譯名,真是出神入化。“赤霞珠”,形容葡萄的顏色如赤紅的霞云和珠玉,出自唐人錢起的《江行無題》詩:“渺渺望天涯,清漣浸赤霞。難逢星漢使,烏鵲日乘槎。”

元朝雖然只有九十余年歷史,卻是我國古代社會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時期,已經有大量的葡萄酒產品在市場銷售。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所著的《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在山西太原府,那里有許多好葡萄園,釀造很多的葡萄酒,運到各地去銷售。” (《光明日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