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臺州日報時間:2025-09-05

平陸縣博物館藏春秋蟠虺紋銅匏壺 記者 劉亞 攝
匏壺,盛酒器具之一,因形似匏瓜而得名。匏壺目前基本只見于春秋戰國時期。
從植物學的角度來說,匏瓜是葫蘆科葫蘆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成熟后的果實對半剖開后可以做成水瓢,民間也叫“葫蘆瓢”或者“瓢葫蘆”。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匏瓜被引申出多種含義,主要有兩種:一個是“沒用”的意思,在《論語·陽貨第十七》中,孔子在與子路交談時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意思大概是說:“我難道是一個匏瓜嗎?怎么可以只系在腰間而不食用呢!”另一種意思中的“匏瓜”是一個星官名,據《漢書·天文志》記載:“匏瓜,有青黑星守之,魚鹽貴?!辈苤苍凇堵迳褓x》中有一句“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說的應該就是“匏瓜”星,是指沒有妻子的孤苦男子。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張頷,也曾寫過一篇《匏形壺與“匏瓜”星》。
匏壺原初是一種盛酒器具,后來演變為祭祀禮器,再后來又回歸到盛酒器,如明清時期的葫蘆瓶,可以說是匏壺的延續。匏壺在戰國至西漢時期,作為一種規格比較高的禮器存在。在一些大墓里面都會有匏壺隨葬。
作為盛酒的禮器,匏壺確實承載了在禮儀祭祀中用以祈天地、敬鬼神的作用。比如,在《禮記·郊特性》中記載:“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臺州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