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屯屯棗”的突圍之旅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27

教授級專家頻頻深入棗園,要從基因層面破解裂果頑疾;

加工企業緊張檢修生產線,準備應對每年采摘期的“瘋狂”20天;

棗農幾乎天天前往棗園,時刻關注紅棗生長動態;

一些村將集體經濟與紅棗產業深度綁定,開始提前預訂工人;

……

9月將至,作為芮城縣六大地理標志產品之一的屯屯棗即將成熟。在年度大戲上演前夕,記者來到芮城縣陽城鎮,近距離審視這一特色產業,了解黨委政府、科研機構、市場主體、普通棗農合力推進下的“屯屯棗”突圍之旅。

抗“裂”之戰

8月14日中午,陽光正毒。

在陽城鎮常村的一處棗園里,研究員趙愛玲從棗樹上摘下一顆已經裂開的屯屯棗:“看,有這一道裂口,這顆棗就廢了,過兩天就會落到地上。”即將成熟的棗上紅色的裂口在陽光下格外刺目,裂果,是多年來懸在當地棗農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陽城屯屯棗,五年收兩回。”當地流傳的這句俗語,道盡棗農面對裂果的辛酸。

在陽城村的一處棗園里,陽城村黨支部書記任華學指著鋼鐵骨架嘆息:“這是以前為了防裂果搭的防雨棚,當時花了大價錢,結果大風一刮棚布就爛了,菌害還防不住,沒用多長時間就廢棄了。”

6米高的鋼架“沉默”矗立,如同棗農與天抗爭失敗的紀念碑。但棗農的心病依然存在,在成熟的關鍵期,一場小雨就足以讓滿園紅棗化作遍地裂果,嚴重時甚至顆粒無收。

趙愛玲為裂果而來。作為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棗種質資源鑒定和新種質崗位科學家,3年前,她帶著團隊在陽城鎮開辟屯屯棗品種選育新戰場。當地棗農終于迎來強援。

“這個是我們培育的屯棗一號,果肉質地質密抗裂;那邊是屯棗二號,特點是成熟期晚避雨抗裂。它們都到了最后的品種審定期。”她的語氣輕快,身后嫁接的新枝上綴滿青果,長勢極好。

3年來,專家們精選變異母株嫁接繁育,持續觀察研究。汗水滴落處,兩大抗裂新品種浮出水面:屯棗一號以敦實身板筑起物理防線——扁圓形身材,果肉緊實,降低吸水率,減輕果皮壓力,還可晚熟7天;屯棗二號更是“錯峰高手”,憑借優秀基因將成熟期推遲20天,完美避開雨季鋒芒。

專家團隊現場調研,芮城縣華興紅棗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振華帶著社員圍著細細傾聽,隨后又將專家拉到他們合作社的一塊地里,讓專家給他們的新型管理辦法把脈問診。

“我們的做法主要是施用營養液、減肥減水,目前看控制裂果效果明顯。”

“培育新品種才是解決裂果的治本之策,當然科學管理也很重要,我們下一步要推出《屯屯棗栽培技術規程》,實現管理的標準化。”

……

正午的棗園中,棗農緊跟專家追問技術細節。專家們帶著數據走進地頭,棗農捧著經驗反饋科研,當專家的理論與棗農的智慧在棗樹下相遇,這種雙向奔赴正在重塑屯屯棗產業的嶄新未來。

“瘋狂”20天

每年過了9月,陽城鎮棗農心中的弦就繃到最緊。

屯屯棗成熟采摘期一般持續20天。在這20天里,棗農要將所有的棗采摘售賣,加工企業要將當地甚至還要加上黃河對岸河南靈寶的屯屯棗產能消化完,來自浙江、福建、山東等地的客商也要完成整個收購、包裝、運輸流程。

在這“瘋狂”的20天里,陽城鎮買賣屯屯棗的地段人車擁堵到需要交警疏通,鎮上飯店取消炒菜只提供餅子夾肉,人們買份早餐都得排長時間的隊……

陽城鎮紅棗種植面積4萬畝,年產量4.1萬噸,加上河南靈寶的產能,數字更加龐大。洶涌的鮮棗產能,如何在短短20天內順利消化?陽城棗鄉正經歷著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蛻變。

在芮城縣頤和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負責人宋天錄正籌劃著趕緊檢修生產線,進入采摘期后,每一刻都很珍貴,分分秒秒都不容耽擱。

他手指車間里的紫晶烏棗自動化生產線,這是他2019年引入的“鋼鐵軍團”——

鮮棗在70攝氏度的熱水中浸泡一分鐘,瞬間披上紅裝;隨即送入100攝氏度的沸水浴中翻滾四五分鐘,便至八成熟;隨后進入“烘烤模式”,烘烤、發酵、再烘烤、再發酵……反復四五遍,原本紅色的鮮棗被淬煉成黑亮緊實、花紋細密的紫晶烏棗,最終遠銷東南沿海城市,并出口東南亞地區。

僅此一條生產線,一天能吞吐5萬公斤鮮棗,產出兩萬公斤成品,效率是傳統熏棗炕的四五倍。“我們生產線運轉只需要9個人,而傳統的加工方式,若要達到我們的產量需要100人。”宋天錄說。

離廠區不遠,就有一處熏棗炕,炕被分成若干塊,用鐵絲網鋪底。熏棗時,柴火在炕下的坑洞里噼啪作響,煙氣繚繞;老師傅們憑經驗掌控火候,帶著數十名工人用雙手重復著與自動化生產線相似的流程:變色、煮熟、烘烤、發酵……但人力終有盡時,效率難敵機器,更別提質量的穩定性了。

每一種存在必有其合理之處。目前,陽城鎮有5條紫晶烏棗自動化生產線,即便馬力全開24小時不停,一個收獲季最多也只能消化當地鮮棗產能的三分之一,剩余三分之二仍然需要在熏棗炕的煙熏火燎中,依靠無數次的手抓籃提,完成從枝頭到市場的原始蛻變。

山西八零后紅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姚峰將當地“蒸熟食用”的傳統發揚光大,他精選顏色全紅的優質鮮棗,每兩顆一組封入真空包裝,經高溫殺菌后,鮮棗悄然變熟。去年的存貨啟封品嘗,口感鮮潤如新,仿佛凝固了剛離枝頭的陽光。他的產品也曾乘上“東方甄選”和“與輝同行”的東風,萬單蒸棗瞬間售罄。

如今,該合作社每年能生產50噸蒸棗,主攻高端市場,機場、茶樓是主要消費場所,一公斤蒸棗能賣到30元。

無論是紫晶烏棗還是蒸棗,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生產時長被死死限制在鮮棗成熟上市的20天里,投入龐大的自動化生產線面臨成本分攤的困局,大多數專用設備往往只能在漫長的等待中閑置。除了回報周期,產業鏈條上的角色分工同樣是個隱憂。絕大多數棗農只能賺得辛苦錢,而企業加工一噸棗子只能掙來4000元的加工費——更多的利潤屬于掌控分發渠道的流通環節。

可喜的是,問題已引起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一些有志之士也已開始培育品牌、建立渠道,產業變革未來可期——這不僅關乎讓鮮棗高效變身,更在于把產業鏈條上的更多價值留在被棗樹深情覆蓋的土地上。

“鏈接”集體經濟

在陽城鎮,紅棗不僅是當地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更是激活村集體經濟的“金鑰匙”。

“人工分揀不僅難找人,更跟不上客商‘快’的要求!”東風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姚春生一眼便看出產業痛點。2022年,村集體憑借多年積攢的家底,果斷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自動化分揀線,并配套了冷庫等設施。

這條分揀線實現了紅棗按大小、顏色、損傷程度的精準分揀,甚至人眼無法看到的暗病也可發現,徹底滿足了快速、精準分揀的需求。

“關鍵是能省下大量的人力,效率比人工分揀高多了,質量也有保障,這是核心競爭力。”姚春生說,在鮮棗銷售旺季,分揀線一天24小時滿負荷運轉,每小時可處理1.5噸至2噸,日收益近兩萬元。

可觀的收益,加上市場需求與設備迭代,東風村現在正籌劃再上一條更高端的分揀線。目前,陽城鎮擁有自動化分揀線6條。

相比于東風村的“投設備”,陽城村的方式是“改模式”。

針對棗農老齡化、土地撂荒及增加集體經濟增長后勁等問題,陽城村去年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土地流轉”的模式,將村集體經濟發展更深層次地嵌入紅棗產業。

村里集中流轉了村民無力經營的棗園及莊稼地共200畝,村集體統一購置了農機具,鋪設了兩萬米噴灌帶,并指派一名村干部專職管理。目前,百畝小麥已經收獲,回茬玉米長勢良好,更令人欣喜的是棗園——棗子個頭大、結果密,豐收在望。

去年,陽城村村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有了屯屯棗這一新的增長點,今年目標被提到50萬元。“今年是土地流轉見收益的第一年,大伙兒干勁都很足。目前村集體已入賬30多萬元,加上秋糧和紅棗收益,實現目標很有把握。”任華學說,“在我們村,集體經濟能走多遠,紅棗產業是關鍵!”

陽城鎮黨委書記王宏巖說:“屯屯棗是陽城乃至芮城的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很大。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集中精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研發資源進行品種換優,推進產業提檔升級。同時,優化產業布局,完善產業鏈條,將更多的利潤留在當地,讓棗農、加工企業、渠道方以及村集體都能享受到產業發展的紅利。”

記者 陳永年 實習生 陳雨瀟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