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08-26

夏縣宇達青銅文化產業園麒麟雕塑記者 劉亞 攝
吳雍
麒麟作為古代的“四靈”之首,被譽為仁獸,是吉祥的象征。君王維護自己的統治、民間百姓追求吉祥,麒麟崇拜正好呼應了這樣的心理與訴求。所以,麒麟不僅是中國古人相信存在的神靈,也成為中國古代人期望出現的吉祥動物。
《爾雅·釋獸》取“麋”等獸來解釋麒麟形象,說麒麟的形象“馬角”等,應為馬頭麒麟。漢代麒麟的形象在東周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許慎《說文》:“麟,大牡鹿也”,“糜,鹿屬,冬至解角”。漢代對麒麟形象的解釋基本都未超出《說文》。漢魏六朝麒麟形象,除鹿頭、羊頭等外,馬頭是其中重要的一種。這種馬頭麒麟從戰國出現、東漢盛行,一直延續至唐代都比較流行。到了唐宋,麒麟已家喻戶曉。山東曲阜孔廟一塊宋碑花邊上的鹿頭麒麟,頭頂雙角,偶趾牛蹄,馬尾,通體披麟。這類麒麟形象溫馴善良,發展成為明清麒麟形象的基本形態之一。
“發現”麒麟的最早記錄為春秋時期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地點在魯國西境大野澤。如果將“西狩獲麟”作為麒麟神話史的起點,可以為追尋麒麟文化的演變脈絡找到一個切入點。《春秋左傳·哀公十四年》載:“春,西狩獲麟。”“麟者仁獸,圣王之嘉瑞也。時無明王,出而遇獲”,可見,麒麟在當時就已經成為有德者的象征,是道德的體現。
麒麟這種上古中國人最企望出現的吉祥動物究竟是什么樣子?是否真實存在過?歷史上早就有人否定它的存在,唐代韓愈、宋代的羅泌等人都有精辟的論述。因此,麒麟當是我國歷史上虛構的一種神物。(《文明》雜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