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西都市報時間:2025-08-22
□劉可欣

夏縣宇達青銅文化產業園“玉兔送瑞”雕塑 記者 劉亞 攝
雖然在大眾看來,兔子毛茸茸的很可愛,其實兔子跟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從骨骼形態上看,兔(屬于兔形目)和鼠(屬于嚙齒目)都擁有終身生長的門齒,表明兔和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分類學創始人林奈在1735年將兔和鼠一起列入嚙齒動物。
而它們分道揚鑣,是在6200萬年前。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傳夔先生研究安徽潛山早古新世(距今約6200萬年前)地層出土的動物遺存,發現有“安徽模鼠兔”和“東方曉鼠”。其中安徽模鼠兔為兔形類動物的祖先類型,而東方曉鼠接近于嚙齒動物的祖先類型,二者在骨骼形態上具有相互交混的特征,這就表明一方面鼠兔同源,另一方面二者至少在6200萬年前已經分道揚鑣,兔形類和嚙齒類動物走上了各自獨立演化的道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呂鵬說,家兔傳入我國的時間較晚。在我國古代,野兔的利用價值主要是在肉食、狩獵寵物、祭祀、藥用、皮毛開發等方面。“兔頭在四川人的美食版圖上不可或缺,成都人稱為兔腦殼,”呂鵬說,“其實在古代,野兔的主要用途就是肉食來源。”據《詩經·小雅·瓠葉》中記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描繪了西周時期普通人家將捕獲的野兔通過炮、燔、炙等加工方式制作成美食待客的情形。所謂“炮”就是將帶毛的動物裹上泥放在火上燒;“燔”指的是用火烤熟食物,而“炙”則是熏烤的意思。據《禮記》記載,正式的宴請當備“六牲”作為葷菜,即豕、牛、羊、雞、魚、雁,兔子并未列入其中。雖然只備了兔肉,但主人換了三種不同的烹飪方式,可見其用心。 (《華西都市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